前两天妹妹顺丰过来两大袋豆丝,离家多年,好久没吃这个了。天气转凉,这也是应季的特色美食,区域大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吧。不过现在好像都是机器做的了,难怪干豆丝又白又细,比之前小时候见过的纯手工卖相要好很多。
豆丝主要制作原料是大米和绿豆,将大米和绿豆用石磨磨成浆,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匀。做豆丝必须用那种土灶,架一口大铁锅,所以场地限制了产区,必须农村出品才是正宗的手工豆丝。柴火灶火烧旺了,就等姥姥、妈妈等娴熟的师傅们舀一瓢浆(记得小时候他们用大蚌壳做的瓢),顺势在锅里向四周抹开去,摊匀,立马一张豆丝面皮就熟了。用竹竿揭起,放在筛子上。刚熟的整张面皮会被转运至更大的筛子或席子上摊平、摊凉。豆丝可以炒着、煮着、还有直接吃。直接吃只有在刚起锅还是热乎的时候是最佳时间点,拌上辣酱、白糖或者卷上雪里蕻等菜,绝妙!能炒着吃的时候当然也是在它是湿的状态,否则,等它被晾凉、切丝、晒干之后,只能再品它以各种汤里煮的美味。
简单的食材,赋予以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时间点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出不同的美味!
进入腊月的农村家家户户会开始揣糍粑(年糕)、摊豆丝(方言豆糕)、做各种形状的苕果儿(红薯制作),这些小吃零嘴都是当年货准备的,一次做的量大,所以一般几家人一起合作,互相帮衬。大灶台烧着、揣糍粑的号子声吆喝着,家常理短的笑声,让制作现场充满了烟火气以及浓浓的年味儿。最高兴的还当属穿搜在灶台、堂屋以及院前院后,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打闹的孩子们。
如今大灶台越来越少,一些传统的制作工具也进了博物馆,美食尽管都还能通过现代化的工艺品尝到,但好像还是少了味,少了那份见证美食产生整个输入和输出过程的快乐!因为这份输入与输出,饱含了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的情感!希望儿子和女儿也能尝出其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