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一部叫<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电影,备受争议。不管你是怎么样看待这部电影的,我们来讲讲其中的个中缘由。
首先是金马奖政治事件引发的很大关注,大概让从不看电影节的人也会从热点议论中看到金马奖的获奖名单。地球最后的夜晚在金马奖揽下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音效三项大奖足够吸人眼球。
再就是电影营销团队的各种宣传,从各种综艺,娱乐网文里,让更多的普通观众得知这部电影的信息。上映时间也挑的很对,把地球最后的夜晚和2018年的最后一天两句话放一起,无疑是放大了你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让我们从多重角度来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第一,这是一部文艺片。
文艺片的鼻祖王家卫,大家也是爱憎分明的。很多观众观影之前,没有去了解自己去看的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冒冒失失就跟着舆论的风潮进电影院去了。对于文艺电影可以这样去看待。文艺电影里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给观众看的,是导演自己本人的一种意识或者想法的具体化。况且这部电影如果是王家卫式的文艺片那勉强还可以被大众接受,顶多是冒着一个模仿的风险,不过恰巧的是我认为这是毕赣导演从<路边野餐>开始对于文艺片进行一次新的改革。
第二,观众阅片量不够。
这部电影中用到的穿插叙事手法,和个人旁白其实是很常见的。只是一些重点细节容易让观众忽略掉,从而就会引发观众在电影院里直呼不知道在看什么东西。
有一部2001年上映的法国电影,叫<穆赫兰道>的高分悬疑片。有影迷就是这样称道的“导演把一整部电影拍完之后,把胶片剪成扑克牌乱洗了一遍”我把电影看完了,我还得自己还原扑克牌是不是很难受?观众看完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快节奏和紧张刺激的鲜明剧情才会让观众有心情去吃手里的爆米花。反观这种不直观,且冗长的剧情让人家吸一口可乐的胃口都没有了。
第三,电影技术的创新。
这部电影,从2D转3D的模式,对电影史上也是有革命性的影响的。包括我本人也是听说是部3D电影,特地带了3D眼睛。前七十分钟根本没有作用,当主角带上3D眼镜的时候我就在想,导演的提示是不是在这里。很有惊喜的一次观影体验。70分钟后,导演拍的是男主梦境。而这个梦,不同于<盗梦空间>里的梦。这个梦境相对比较真实。是个毫无逻辑,跟随你的潜意识,然后又不可控制的一个梦。这是个真实的梦。试想一下,你自己做梦的时候,假如醒来还记得,是不是也觉得在梦里发生的事情没有丝毫逻辑可言?
第四,长镜头之谜。
几十分钟的长镜头,对于导演来说,确实是很突出功力。因为每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都是很无聊,很单调的。这个时候,需要用旁白和配乐来渲染一下。
比如电影里的某个人去往某个地方的途中,心里活动很复杂,如果第一个画面还在未出发的状态,第二个画面就已经到目的地了。对人物的性格或者思想来讲,没有一个足够有力的说服。但是这个时候上长镜头配乐,旁白,或者是镜头前人物的表情变化可以着重的突出人物的内心的活动经历,让这个电影人物更加鲜明。不过长镜头这个东西虽然意义很深厚,可还没被大众适应。
在看这部电影的途中,有很多观众陆陆续续提前离场。还有一部分是看完电影出来之后直接把票都给撕了的。其实从这个反映来看,我当时就觉得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怕是要到3分及格线吧。不过一看豆瓣保持在6点几的中肯分数还算可以,因该就是这个分数没错了。
所以我陈列的四个观点有没有让你对这类型的电影有一种新的认识呢?到结尾还是想提醒一下观众,看电影之前,千万要知道自己的观影需求。切不可盲目顺从舆论热点的风潮,毕竟花钱去电影院还闹个不顺心是真的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