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依依送别,还是一场弑杀?
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历经一个多月,我对诗经国风邶风篇的解读来到了最后一篇《二子同舟》,《二子乘舟》的篇幅不长,理解起来也很容易。在诗歌中,“泛泛”是形容船只飘荡;“景”字同“憬”,形容愈行愈远;“养(yáng)养”形容心中不安;“不瑕”有“不无”之意。“害”意为“灾难、遇害”。
所以通篇诗歌解释下来,意思是这样的:“二子”同乘一舟漂到远处,心里思念他们,担忧他们。“二子”同乘一舟缓缓逝去,思念他们,不想他们遭遇灾祸。读过《二子乘舟》,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二子”是谁?为何诗人为了他们会忧心忡忡?
其实这首诗歌讲述了一段历史,里面既有父子兄弟不顾亲情的戕害,又有兄弟间的争相赴死,也与我上文解读新台这首诗歌中出现过的卫宣公和宣姜相关。那么,这究竟讲了一段什么样的故事呢?
新台事件上文我已经谈过了,宣姜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自己的翩翩少年郎变成了猥琐老头儿的现实。卫宣公连续三年在新台与宣姜共同生活,连朝政都无暇理会,宣姜迅速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也就慢慢地接受了这既定的命运。
而公子伋呢?被支走他国,回家之后娇妻不见了,成了自己的小妈,从情感上肯定是接受不了的。当然,即使是他能坦然接受也没有用,因为作为父亲的卫宣公作出如此天怒人怨之事,心虚之下,也必然对公子伋有所防备,父子关系不复从前那是一定的了。再加上公子伋的母亲夷姜之死,只能是让卫宣公更加防备于他。《左传》记载这桩惨案的时候,比太史公写《史记》多了三个字,那就是关于公子伋母亲夷姜的:“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
就是三个字:夷姜缢,就交代出了春秋时期这个女子的归处。谥一词也并没有交代究竟是自谥还是被他人所谥杀。根据前文我们也清楚,卫宣公与夷姜的结合属于被正统礼义观念谴责的烝婚。这极有可能在卫宣公与宣姜成婚之后加速他对夷姜的疏远。同时也导致了夷姜的死亡,这一桩桩一件件就像座座横亘在卫宣公与公子伋之间的大山,为后来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而为宣公诞下两位公子寿和朔的宣姜也不是当初那个满怀憧憬的少女了,生下两子之后的宣姜在那么强大的家世背景之下,为自己母子考虑也是必然的了。她畏惧太子有当国执政的一天,自己母子三人无法立足,为求自保,她只能伙同儿子朔不断地向卫宣公进太子的谗言,寄希望有朝一日能扳倒太子,令朔取而代之。
还有就是,虽然《左传》并没有明指宣姜是杀死夷姜的幕后黑手,但是他把宣姜陷害太子伋的事儿紧紧连书在“夷姜缢”三字之后,这种写法虽然隐晦,但是也很难不让人联想究竟有没有宣姜的背后操纵的原因。很明显,夷姜死去之后,图穷匕见,宣姜开始磨刀霍霍向太子了。
在这种父子关系之下,再加上宣姜与公子朔母子的挑拨构陷之下,卫宣公终于对太子伋动了杀心。历史上对这桩惨案有详细记载。时任国君卫宣公命令太子伋出使齐国。太子领命去后,宣公竟偷偷关照边境上的强盗,要他们以使者所持白牦符节验明正身,在半道儿里截杀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