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刀郎携新歌《罗刹海市》重出江湖,十年磨一剑,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罗刹旋风”。从来没有哪一首歌像《罗刹海市》这样迅速爆红网络,成为很多人眼中神一样的存在。
这首歌为什么会刷屏?它的背后有哪些原因?
千凡是文案人,不善于唱歌,只能从品牌传播的角度起底这首歌爆红的4个条件。
1、有争议才有话题
互联网时代,争议是引发热度的催化剂。
这首《罗刹海市》到底是不是在暗讽那英、汪峰、杨坤和高晓松?
刀郎没有说,网友却纷纷暗自揣测,一致认为刀郎是“凭借新歌报旧仇”。于是,网络上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解读,还有很多网友风风火火的去那英账号下留言辱骂,引发很多群众去围观吃瓜,顺便也骂一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何况,这是一把愤怒的火、发泄的火、愈演愈烈的火。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在广大网友的纷纷解读和各大平台的传播下,刀郎和《罗刹海市》越来越热。
刀郎很聪明,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不说,随你猜,争议在,热度就在。
2、有对立才有看点
刀郎是平民出身的歌手,没有背景没有人脉,隐忍多年,凭一己之力走红歌坛,却受到主流音乐人的打压,作品被批“缺乏美感”、“没有艺术价值”、“歌词肤浅”。
有人说,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是有罪的。他最终从娱乐圈隐退。
这就像一名寒门学子,苦读十年考上名牌大学,却被当权者告知:你是农民的孩子,你不配!
这种不公平,恰恰引发了广大草根网友的心理共鸣。
英雄不问出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底层普通人对于高高在上、掌握生杀大权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有一种天生的敌对和不满。
再加上人性是同情弱者的,所以,平民歌手刀郎与那英、杨坤、汪峰、高晓松之间的恩怨,在广大网友眼里就演变成了阶层对立。
这种对立的推波助澜,引发了更多人关注。
难怪《罗刹海市》一出,那英的个人社交账号在网友的留言下沦陷,逼得她慌忙咨询客服“怎样阻止他们骂我?”。
3、有品牌才有影响力
早在2004年,刀郎的歌曲就开始火遍大江南北,无论是街边店铺、田间地头,还是KTV、大学校园,到处都回荡着他沙哑的嗓音。
记得当时我还在上大学,班里有一位男生对着女生宿舍的窗口,声情并茂的唱着《冲动的惩罚》,一遍又一遍。
那时候的刀郎真的火爆全国,我还特意买了他的磁带,学唱他的歌曲。
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情人》,刀郎名声大振,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唱片销量曾一度霸占榜首。
他的名字也成了当时娱乐圈的一块金字招牌。
再反观这次《罗刹海市》的爆红,和之前刀郎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以前那个红遍全国的刀郎,就不会有今天刷爆网络的《罗刹海市》。
4、有二次传播才有生命力
刀郎《罗刹海市》爆红,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借势、蹭热点,让这个话题热度不减,越来越火爆。
在短视频平台,除了笛子版、唢呐版、二胡版、琵琶版的《罗刹海市》,还有“罗刹海市知识分享”“罗刹海市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罗刹海市中的哲学分析”等等各种借势话题,而且还引发蒲松龄名著《聊斋志异》的热卖。
这里不得不说互联网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助推器,将热点话题推给更多人,引发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另一个是放大镜,将热点事件的影响力扩大,形成全民围观效应。
正是有了各大平台的二次传播,在网络的助推下,《罗刹海市》的话题热度才经久不息,生命力得到延续。
互联网是懂心理学的。
回望近期的黄老师的“挖呀挖”、胡总的“牵手门”,任何一个事件的爆火都不是偶然,其中夹杂着网友的心理情绪。
或猎奇、或愤怒、或不平、或群嘲、或看热闹……懂得了网友的心理,就懂得品牌传播的真谛。
这次《罗刹海市》爆红,是刀郎蛰伏过后的风云再起,还是网络助推的昙花一现?
无论如何,它火了,火得这样出人意料。
多年以后,但愿人们记住的是优秀的作品,而不是鸡毛蒜皮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