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用数据说话的职场,也就是如何收集数据,如果一步步根据自己的猜想来不断收集相关的数据。这一篇是关于如何解读已经到手的数据,如何找出资料中的观点,如何将收集的资料经整理而转换为能解决核心问题的建议与方案。
通过本文,你将了解以下内容:
1)解读的概述
2)解读的3大执行规则
3)案例
一、解读的概述
原文中是Understand,翻译成了解读,其实就是理解资料背后的实际意义,如果来证明或者证伪初始的假设。其实在不断收集过程中,随着资料的汇集与理解的加深,很可能初始假设需要进行修改并提炼成要交付客户的最终建议,这是要形成高质量见解的方法。当然其实这个过程挺有挫折感的,因为需要不断的否定原来的假设,挑战自己原来的观点。
结合批判性思维,当收集到一定的信息并形成了初步的假设后,需要问自己,这个假设(结论)合理吗?证明的数据完整了吗?可信吗?还缺少哪些内容?推理有没有问题?这个方案是什么?还有没有更优的解?实施会有问题吗?有哪些风险?
二、解读的3大执行规则
在收集了各类与关键问题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后,我们必须对资料进行整理消化,不断加深理解并得出最终的方案。
规则1:明确“So what”
其实就是问一句“那意味着什么?”,意思就是要检查数据相关性。一般可以问三个问题,(1)它对项目的暂定方案有何影响?(2)它会改变我们对问题的分析方向吗?(3)它的实施对客户(内外)会产生哪些影响?如果数据不能回答这些核心问题,那说明这个数据的利用价值可能没那么大。
规则2:理清对项目相关方面的影响
大概有3个方面:(1)咨询团队(专家,关键用户),专家除了帮助我们来分析问题外,他们也有可能受到我们对他们所分析领域的理解的影响,如果你还有比较高的行政级别时。(2)项目团队,这个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所以需要能够详细分析这个成员的关系,最大程度的消除因此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3)方案实施团队,项目在实施时,会有更多边缘的成员加入,有很多时候这些级别比较低的成员,可能缺少执行力,所以对他们的能力与影响要早考虑。
规则3:记录所有图表中的核心见解
其实也就是要求明确记录每张PPT所展示的核心观点,因为核心见解的陈述往往非常重要,它能明确给出该图表存在的理由,团队成员都能对此有所了解。
当然,这时也需要问问自己,该见解正确吗?证据是否全面完整?有没有其它可能的解释?
三、案例
公司准备上一个产品线,但不知道投产在哪里比较方便,于是我们项目组想办法从淘宝上爬了些数据,来分析一下重要的销售店铺的地区分布,我们根据原有经销商的情报猜想是长三角与珠三角。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上海、浙江与江苏占了绝大部分,广东只有11%,这就和我们原来的猜想有所出入,于是我们希望能消除这种影响,在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发现珠三角主要是电子产品与下游产业,长三角是上中游产业比较集中,而我们的产品又是上中游的产品,所以这就说明了分析的结果是有相关性的。
总之,不管在理解任何数据的过程中,不断的猜想与修正,不断的寻找更优的方案,这就是我们要在工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因。
参考书单 《麦肯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