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小张站在窗前,对我说:妈妈,雪下大了,路肯定不好走,我今天就别去学鼓了。
我很平静地说:没事,咱们开车去。
小张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想去了。
说实话,这样的理由不能打动我,更何况这学期因为作业多,小张已经缺了好几次课了。我说:因为作业多,好几次没去了,你不是说老师都说你水平下降了吗?浩浩因为坚持得好,进步可大了。你作业也写完了,咱们去吧,坚持去,也会越来越好。
话音刚落,小张就跳到了我跟前:妈妈,咱们出发,不然我就落后了。
我又一次用“别人家的孩子”,成功地说服了小张,而那个比他进步大的孩子,并没有成为他心中的阴影,反而是一个可以赶超的对象。
说实话,我曾经对“别人家孩子”是非常讨厌,甚至仇恨的。
小时候,每次跟父母外出遇到他们的朋友,每每别人说起自家孩子的好时,父母就立马当着别人的面说我:你看看你,你看看人家,你要多向别人学习。
几次之后,“别人家孩子”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结,一个似乎永远也解不开的结。当我做了妈妈以后,我立志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作比较。我觉得以别人家孩子作为参照,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对父母的信任度,导致孩子对父母冷漠化。
当我偶然要有哪怕是本着激励孩子为出发点的言辞要出口时,只要涉及别人家的孩子,我都会立刻憋回去。
但是,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孤立的绝缘体,只要有人群在,就会需要一个参照系,这种参照并不来源于别人的强迫,而是一个本能的需要,所以,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存在。
如果我们不去与其他孩子比,而是一味地夸赞,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一旦有一天,他遇到了比自己强大很多的人,就会觉得那些夸赞很不真实甚至是讽刺。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必要让孩子知道在他的身边有一个很强大的“别人家孩子”。
我们的长辈提到别人家的孩子时,往往都是一种对自家孩子的负面态度,颇有气急败坏的意思。孩子内心极易受伤,慢慢失去自我,没有信心,习惯自我否定,从而没有价值感,觉得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自卑怯懦。而一个自卑的孩子,长大以后,总想方设法取悦别人,让别人看见自己,认可自己,最后往往迷失自己。
而我们需要的不是比较,尤其不是把自家孩子比下去,我们要通过别人家孩子带给自家孩子积极友好的正能量,同时,我们要给予孩子中肯、客观的赞美与认可。
小张写作业时,为了快,字都要飞起来了。我对他说:上次我看到宗江的作业了,他原来的字写得也不看,暑假他一直坚持练,现在写得又好又快。你写字的基础比他好,如果你也练练,肯定也能写得又好又快。
于是,每个周末,小张会认真地练二十分钟的字。
我们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成长的力量。接收到这种情绪的孩子,不但不会痛恨“别人家的孩子”,反而会喜欢上他们并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拿“别人家孩子”说事,并不是无视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夸奖别的孩子不是为打击自己的孩子,而只是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参照系。如果我们只是宣扬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想以此激发自己孩子进步,这种想法无疑是错误的。听到赞美就上进是不大可能的。
竞争的本性,人人生而有之,再不争的人也会有,这是一种上进的本能,也是人前进的基本力量,只不过,有些孩子的竞争心并未得到激发,或是表现不明显罢了。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说:父母学会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用责备和打击的语言、行为去逼迫他们学会“听话”。
知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要想让孩子自信,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三句话:1、我们相信你;2、你可以的;3、没关系,我们尽力就好。
这三句话的精髓就是自信的核心:让孩子接纳自己,信任自己。
所以,我们在跟自家孩子提“别人家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口气和方式,不能攀比更不能嘲讽,只是告诉他,别人家孩子这件事做得非常好,你可以试着借鉴下,你可以做得比他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