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九,俗称过上九。
小时候,妈妈这天很隆重,即使没客,家里也搞得跟有客一般,虽不办得九盘十二碗,但也是嘎嘎豆腐齐全。
回锅肉,通常加了莲花白翻炒。油亮透明的腊肉,边上带了一缕或宽或窄的瘦肉,夹杂在黄绿相间的白菜叶子间,吸饱了油,带了浅浅的豆瓣香,加一把盈翠的鲜蒜苗,铲匀起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回锅肉就好了。
能吃肉的吃大块,不能吃肉的吃小块,再不能吃肉的吃白菜。
当然,几块回锅肉下肚之后,最后都转成了吃白菜,直到吃得一叶不留。
那年代的春节煮汤,通常用上好的豌豆尖或菠菜,煮在油炸的豆腐酥肉汤里,菜叶子碧莹鲜亮,与豆腐酥肉各舀一碗,算是两个菜。像上九这样的日子,家里没有客,豆腐酥肉全都舀在汤盆里,少了一些形势,但却有着过上九的实质。
过上九在孩子的眼里,是春节极为普通的一天,有嘎嘎有豆腐,并无其它惊艳之处,但在妈妈的眼里,那是一个节,且年复一年地强调着。
既然是节,上九就不走亲戚不拜年。用妈妈的话说,过节得在自个儿家里过,哪有自己主动上门去人家家里过节的道理?想来也是这个理。
当然,也有请客过上九的,通常是最亲的亲人:父母,儿女,同胞的兄弟姐妹。稍远一点儿的,即使人家请,也委婉推掉,在自家过节。
自从妈妈走后,就再也没人在我耳边念“上九”这个节,活了几十年,到现在,我依然不知为何“上九”是个节?
为解心中的疑惑,我特查了网络资料,也供大家了解一下这个旧俗。
百度资料显示:
上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既为生日,就得隆重庆祝。于是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酒宴,普天同庆,给玉皇大帝祝寿。这个习俗流行于云贵川、湖北等地。上九节兴盛时,有信男善女到庙观烧香祭拜,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如此一来,上九确实是个节,只是在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中,渐渐淡化。
今天上九,我家本想请客的,姐姐提醒这是一个节,让我重新想起妈妈曾经年复一年的上九节。
试着今天请客,兄弟姐妹们纷纷找出借口,这个不空,那个有事,纷纷不能来,那就改到明天吧!亲人们满口答应。
我们这辈人依然知道上九是个节,只在家里过,不走亲戚不串门。但在孩子辈儿,他们似乎不在意这个节,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节。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年、初一、上九、元宵,不都是春节的一份子吗?有啥与众不同的?
现代人进化了,他们虽然期盼过年,但只期盼过那个不上学、不上班的假,并不期盼过年的走走送送、吃吃喝喝。在他们眼里,那些忙碌远不及窝在家里玩电脑看手机来得快乐。
想到这里,本想偷懒的我觉得该做点什么?中午的餐桌上,要改了只煮一碗饺子填饱肚子的计划,我得卤肉炖菜搞得隆重点儿,然后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儿子,今天上九节,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咱们共祝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