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用21天理论、23天理论,告诉所有人养成一个新习惯需要21天抑或23天。
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两种奇怪的现象:其一,即使你坚持了21天、23天,你也有可能突然间放弃不做了;其二,有可能21天、23天的执行过程中你并没有每天坚持,但是你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坚持着,即使不是每一天。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才是习惯?21天/23天新习惯养成理论是否绝对科学?习惯又是否必须每一天都坚持做呢?
见过太多坚持不下去的人,如果一个道理或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实际过程中大家坚持不下去了?我想这个问题你我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过吧!
最近让我特别有心流的一本书来自于被众人评价为最会学习的人——成甲老师,他的第一本著作叫做《好好学习》,目前出版了第二本著作《好好思考》,昨晚看到思维模型内化的间隙,突然间对习惯这个问题有了反转及更深刻的领悟。
很长时间我们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我们误认为训练一个新习惯就是要每天都坚持做下去,如果有一天忘记了,或者回到了过去的老习惯,就是自己没有意志力,就是自己培养习惯失败,然后我们就会陷入无尽的悔恨、自责、自信心被打击甚至会给自己或他人贴个标签“缺乏意志力”。
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习惯培养的本质是提升频率。
判断我们是否在内化一种新习惯上有所进展,不是单纯地看我们是否中途中断了,是否持续坚持,而是看我们在一段时间内践行某个习惯的频率是否有所提升。
以自己重拾跑步习惯的过程为例,我一开始有想过立个Flag,要做到每天跑,每天7公里打底。可是事实是,每天的工作学习任务本身就比较繁重,身体的消耗也不同,时而还要为工作熬个夜,如果真的每天都跑,反倒是对身体的一种极大的负担吧,前两日身体就出现了抱恙的状态。
那么,我是否可以隔天跑或者想跑的那天就去跑,慢慢地提升自己的跑量,每周安排1-2次长距离,这个过程是不是习惯养成的过程?
答案必须是:是的。
过去三个月,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一天都没跑,相当于我三个月内做这件事的频率为0,而在5月的23天时间里,我跑步12次,爬山1次,累计公里数已经超过110km,频率大大提升,并逐步把这个行为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每天都活得更加积极正向。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中途是否打断来判断自己的成败。哪怕中断了一段时间,只要我们想起来再启动,继续坚持,我们掌握新习惯的频率也在大幅提升。
这种习惯养成的方式在思维模型内化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我一直在学习和践行教练。从1月底开始,一群小伙伴每天都在坚持训练,故事+教练工具的刻意练习,反复进行了好几轮,每一轮大家都会有新的感悟。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这种思维方式就在我们的体内得到了内化。
过程中,也有伙伴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短暂地离开晨课练习,那我们能否就此评判这位伙伴的教练式思维就不存在了吗?他的教练习惯没有好好坚持吗?不是的,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也在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偶尔空闲的时候他也会继续上线练习,这就是习惯及思维的内化。
从全周期的视角,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内化是有阶段的:不知不觉--事后诸葛亮--中途掉头--刻意为之--回到不知不觉。所以,我们要更有信心,这样我们才更容易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