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岁半左右上早教,也算是上学吧!在早教中心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养育孩子需要共情,比起我自己在养育孩子上的摸索又增加了一份视角。有一次上早教壮宝妹往前爬时,打了前面的小朋友,我很紧张,那段时间也陷入对孩子打人的问题当中,对此的认知也非常单一。我把自己的紧张转移到孩子身上,说“壮壮,不可以打人啊,别的小朋友会疼啊,我们给他摸一摸好不好”。在此之前,也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我都是这样劝说孩子。可是,效果并不好啊!而这次早教的罗老师轻轻问壮宝妹“你是不是觉得弟弟会抢你的玩具”,神奇的事情也发生了,壮宝妹点了点头,情绪也好一点了。罗老师告诉我:“看到孩子的情绪,帮她说出来,她会觉得你好懂我,你懂我,我就觉得好幸福!”现在回忆这件事,用的就是共情式沟通!在成人和孩子之间,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需要拉低姿态,更需要从心出发的理解啊!
壮宝妹最近有一些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也直接考验我,比如,非常想吃旺旺碎冰冰,奶奶和妈妈却不给吃,会哭得特别伤心;和妈妈玩假装游戏盖被子,妈妈没有按壮宝妹的要求盖被子,急得大哭;晚饭时间,坐在餐椅里非要拧开装了水的小瓶子玩,我们不同意,也会大哭。在这些情境下谈共情无疑是一种挑战?我会怎样去做呢?所有的说教都是没有意义的,情绪就是信号灯,是我们洞悉孩子内心需要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强烈情绪反应胜过表面上没有情绪反应、内心却波涛汹涌,至少我能及时反应!这是我宏观上的出发点,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大体上我是接受的,在孩子发脾气时,我也显少以发脾气来应对她!
写到这,其实我卡壳很久没写下去,因为我对以上三种情境的处理是有困惑的,第三种情境下孩子哭,爸爸不耐烦,吼了壮宝妹,并责怪我宠孩子,对此我有反思,我究竟如何做呢?也回过头翻育儿书,这也说明没有更多底气,但也算输出倒逼输入吧,无时不刻都在的学习,及时止损及勇猛精进吧!
我的思考如下:共情是指我们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我在2岁4个月的壮宝妹身上是如何体验她的内心世界的呢?
第一种情境:非常想吃旺旺碎冰冰,奶奶和妈妈却不给吃,会哭得特别伤心。喜欢吃旺旺碎冰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是大人有太多考虑,比如最近天气降温,怕吃坏肚子,比如怕天天吃,会吃上瘾等,总之,大人有大人的担心吧!可是,我们忘记了自己想吃一样食物的随心所欲,自由支配的感觉真好,即便知道是垃圾食品,也会尝试;也忘记在我们想吃一样食物时,想买一件漂亮衣服,身边人极力阻挠带来的强烈失望感、委屈;也忘记身体有这样的智慧可以作出合理选择,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认为:“每个儿童生来就有一套自行调节进食数量和种类、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感叹,在吃旺旺碎冰冰这件事情上对孩子机体能作出合适选择的不信任,我希望能够培养自主的孩子,那么对于其它事情,我是否给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任呢?!
在多数情况下,壮宝妹很少主动要求吃冰淇淋,暑假哥哥来家里玩买了一些,现在还剩下一些,才会心有挂念,因为她实在太喜欢冰淇淋了,我多次问壮宝妹“你最喜欢吃什么”,壮宝妹的回答都非常具有稳定性:冰淇淋、棒棒糖。我想,她想吃并明确提出要求是可以满足的,第一是换位思考,理解她所喜欢的;第二是相信她的机体作出的判断,即便是这么小的事情;第三不把大人的担心凌驾孩子的正常需求之上,不需要担心会上瘾;第四我需要注意的地方:不主动买很多冰淇淋回家、避开三餐之前。下次壮宝妹提出吃旺旺碎冰冰,我会很爽快地给她,不会因为吃多了批评、吃少了表扬。我会比较之前和现在两种做法之间的差异并调整。
第二种情境:和妈妈玩假装游戏盖被子,妈妈没有按壮宝妹的要求盖被子,急得大哭。重新翻阅协和儿科专家鲍秀兰等出版的《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重温婴幼儿情感世界发育特点:“2-3岁的幼儿情绪变动很大,1分钟前还是快乐的,1分钟后可能就会变得大哭起来。他们经常发脾气,因为此年龄段的孩子很有主意,想自己做什么或要什么东西,但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达到目的。由于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成人不懂得他的意图,他就会大发脾气。他的戏剧性的表露使你认识到他有强烈的情感,无论是满意还是不满意都表现无疑。”类似观点,我也在常青藤爸爸中看到过。此次初一家长营的实践,也让我明白即使孩子到了青春期,青春期孩子的认知发展也是很不成熟的,认知与情绪息息相关,不成熟的认知会带来孩子情绪上的易波动,他们是因为年龄阶段特点带来的问题,他们的生理高速发展,越来越像一个大人,但是他们的认知系统还是很不成熟、不完善,认知偏差会让他们爆发激烈的情绪,再加上青春期的性成熟,他们的内在有很多力量在奔腾却无法抒发,所以情绪常常如同无法驾驭的野马,这是我们需要理解与接纳的。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确实有不同表现,学着接纳并引导是更积极的做法。
我也洞察到在此之前有不合理认知对我的影响,早先孩子上早教,对孩子的评价是着急,也对我和爱人也定义为是着急的人,后来,此事被科里少数同事开玩笑,其实我是在意的,孩子发脾气会归因于是不是像自己啊,好像不能坦然,那时我还没意识到自己是依赖外部评价的,可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自己那样了解自己啊,现在重建积极的归因认知模式,将有助于我的改变与行动,让我更有力量去应对问题和挑战!
昨晚我看孩子哇哇大哭,觉得为这点小事哭有点好笑,拿起手机给孩子录视频,想以后给她看看。壮宝妹生气了,虽然被奶奶安抚住了,但是后面也不愿意在我房间看书,奶奶洗澡时不愿和妈妈在一起,哭着找奶奶。我的做法确实不妥当,以后需要注意,孩子哭是真哭,如果我哭时别人给我拍视频而不是安慰我,我肯定更伤心和愤怒。以后对于类似情境二的情况,接纳孩子的发脾气,大人不能以暴制暴,耐心询问孩子的真实想法,让她教我怎么做,这也是无形中给孩子做好榜样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种情境:晚饭时间,坐在餐椅里非要拧开装了水的小瓶子玩,我们不同意,大哭。到现在,大部分情况还是奶奶喂饭,壮宝妹空出的手自然停不下来,这是我能理解的。“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壮宝妹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这是目前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大人是孩子的脚手架,我将静静悄悄的采用多样化方式勾起孩子自己吃饭的兴趣: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我选择她能接受的方式,即角色反转游戏,我做女儿,她做妈妈,我就会扮演淘气顽皮的女儿,让妈妈喂我吃饭,制造各种麻烦,之后角色互换(Dr魏家庭育儿宝典);准备好看的餐具、吃饭衣;讲相关绘本;适当表扬强化;也和奶奶沟通好,放手让壮宝妹自己吃,奶奶最怕两件事——所孩子吃不饱、怕弄得到处都是,知道奶奶的心理好就好办了。
以上,我是对一位2岁多的孩子的共情,我体验她的内心世界,从心理、情绪、行为、语言当中去体验她的情感、思维,并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她,以影响她取得反馈,恰当的共情可以让她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被理解的、被关注的和被尊重的!
真是孩子虐我千百遍,我待孩子如初恋啊!共情,动用的是情,自然会影响双方情绪的感知和表达啊!我也渴望能有同频的父母深入沟通、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