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听着歌看敷米浆的小说,看着看着心就会不自觉地揪了起来,找不到着落;我最喜欢一边听歌,一边看敷米浆的小说,在歌声的环绕下,或许才能感受出隐藏在他的小说中那一份遗憾与落寞。
敷米浆,一个固执于写喜剧,却又是喜欢带着遗憾的台湾作家,很多人这时候会说,不好意思,我只听过韩寒、郭敬明。没错,两个月以前我也没听过这个作家,以网络写手出名的作家。
断断续续两个月,把图书馆所有的敷米浆的小说都看了一遍,不得不说,七本下来,对于这个固执的有点可爱的作家的写作爱好有一点点的了解。
敷米浆,这个作家不爱写外貌,在他的小说中,外貌描写简直少得可怜。不管是《你转身,我下楼》,还是《月光下的鱼》,亦或是《如果没有那场雨》,几乎找不到几句外貌描写,可能说脸部描写应该更准确。在他的小说中,可能见到最多的有关外貌的描写最多的是关于头发,服饰描写。也许是这个作家不喜欢写外貌,也可能是不擅长,在《如果没有那场雨》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个女孩的马尾用了一个颜色很奇怪的发带,蓝不蓝绿不绿的,感觉很特别”,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毕竟,每当我们不知道外貌怎么写的时候,总爱用什么“不什么,不什么”来代替,还感觉良好。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作者这样描述母亲“她不高不矮,就和普通的母亲一个样”。你肯定会认为这种文章估计只有小学生写得出来吧,不,你猜错了。这是名家写的,至于哪位名家我就忘了。其实这种描写很常看见,也是在我看来最贴切的。这种句子才会真正给你无限的想象力,你可以任意去想去对号入座,而作家的用意也就在这里,你可以把你所认为的代入进来。你母亲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而不用根据坐着的描述可以去刻画。比如你要写一个女生长得很美,我想绝大部分人都爱用什么“大眼睛”,“柳叶眉”吧,这不是不好,但是莫非天下美女都一个样?所以我更偏爱“她和所有的美女一样,皮肤白皙,气质出众,你在街上经常看到的那样”,当然,这是我自己编的,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句话中对应出那个美女,是谁呢,也许这也是另一种一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翻版吧。
为什么说,敷米浆固执于写喜剧,却总带着点遗憾呢。《你转身,我下楼》,《如果没有那场雨》,《月光下的鱼》,《开水冰》这四本也许可以是对这个的最好解释。这四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作者都构造了一个男主(《开水冰》为女主)记忆中的深爱的人,然后展开插叙及倒叙,回忆与现实夹杂,当然了,现实中,男主又会碰到一个女生,最后的结局毫无疑问,两人在一起。狗血吗,很狗血,不一样的就在于,小说通篇下来,你找不到任何男主爱上那个女生的痕迹,你能看到的只是男主对回忆的牢抓不放,只是到了最后一个章节的时候,作者才会给出明朗的线索,这时候的你也许会觉得莫名其妙,爱上的莫名其妙。这个作家的小说看多了,会发现,男主记忆中的深爱的那个人,有的时候只是一种象征——美好的象征。男主不断回忆,那份深藏在他心中的那份美好,它会引领着他不断前进。但是更多的时候,这代表了一种遗憾——无法得到只能靠回忆继续下去的遗憾。不管是《你转身,我下楼》中的李芷媛,还是《月光下的鱼》中的艾波,亦或是《假如没有那场雨》中那个像闪电般的女孩。你只是通过男主的回忆去接触这个人,这个人真实是怎样的,已经不重要了,她已经内化成男主心中那可遇却不可得的那一份美好的遗憾。但是,人都是软弱的,会屈从于现实的温暖,这也就是为什么最终,男主会和女主在一起,姑且算作女主吧,毕竟除了男主记忆中的那一个初恋情人,就只有现实中给予男主温暖的女生占据了小说的大半篇幅。如此看来,也就能说通,为什么并不明朗的感情线在最终却突然出现,一切似乎在意料之外,却又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当一个人内心极度空虚或者说出于情感空窗期时,是极易被外界的温暖打动,然后开始另一段感情,这之间需要感情吗,也许吧,然而开始的你只是因为想要抓住那一份温暖,仅此而已。
敷米浆,我不喜欢这个作家,这个总喜欢把喜剧写的让人无法呼出那一口浊气的作家,我又喜欢这个作家,总是那么深刻地揭示生活中常见的却又总是被人们美化的细节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