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晴
我身边很多人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变得焦虑、易怒,整个人状态很不好,烦恼重重。其实,烦恼无处不在,生活简直就是完全由点点滴滴的烦恼构成的。有烦恼倒没有什么关系,关键是如何解脱。烦恼并不在别处,就是在我们心里,解脱也不在别处,就是在我们心里。只有回归内心,面对当下,与烦恼开战,才能真正解脱。
我们在事不关己的时候可以做到“高高挂起”或者“八风吹不动”,可是,当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往往会任由情绪肆掠、言行失当。这样在愤愤不平的情绪纠缠中除了增加了挫败感和怨气外,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人要认清一个事实:人活着就是痛苦的,即使是快乐也是短暂的,最终还是要变成痛苦。人们的生活方式、自以为快乐的一些行为,像长时间使用电脑或者手机、看电视、开车,熬夜唱歌、跳舞、喝酒、宵夜等,都会造成疾病,最后产生无尽的痛苦。
同样,相聚是快乐的,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总要别离的,相聚时难别亦难,分离更是痛苦;恋爱是快乐的,而相爱容易相守难,相处时常常伴随着争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轻是快乐的,只是岁月无情催人老,迟早要面对衰老的痛苦,美人迟暮是最无奈的。
为人父母是快乐的,可把襁褓中弱小的生命抚养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和辛苦啊!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的身体、心理、成长等等,内心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啊!升官发财是快乐的,不过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是令人头疼的,责任大了,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比如发展规划、绩效分配等等都会让人有操不完的心。仔细思量,我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最终都会变成痛苦。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会杞人忧天,整天处于焦虑的状态。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的,我们只能顺其自然。如果痛苦的结局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该坦然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感到苦不堪言,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思。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用。
痛苦是普遍存在的,人活着原本就是一场痛苦的修行,生活不可能完美无缺或总是称心如意。如此,我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再急于逃避责任和指责别人,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去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婪、欲望、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缺憾和痛苦。
在不乏痛苦的人生面前,如果我们就此放弃希望、垂头丧气那未免太愚蠢。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研究都证明,健康、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治疗,而负面的态度和情感,如愤怒、怨恨、忧虑等,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古人说:“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俗话说:百病由心生,百病从心治。世间最好的养生之道,不在于颐养身体,而在于怡神养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想方设法减少脸上的皱纹,不再为日渐松垮的小腹而遗憾,不再为离别而心碎,不再对成败耿耿于怀。我们终于开始学会冷静地看待生命的变化,意识到我们所有人都在失去、在衰老、在经历挫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都会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大家都一样的,我们还有什么值得忧郁、伤感的呢?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生命里一切不如意的地方。
不过,我们是一群得了严重健忘症的人。受苦受难的时候就会哭天抹泪、心灰意冷,没过多久全都忘了,一转眼工夫,又返回到原来的生活。正如疾病康复的人们很少因为曾经经历的病痛和危险,而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一旦身体好转,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当然,我们要积极乐观,同时应该意识到人生何其脆弱、短暂。我们的身体逐年衰老,终将死亡,在生与死之间还有疾病和各种事故的侵扰,一生当中可以用来追求自由自在、快乐幸福的时间并不多,而我们却把这宝贵的人生浪费在琐碎、无聊的事情上,努力想去维持正在不断消逝的事物,这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平常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就该拥有的东西,像能看见这世界的五彩缤纷、能听见鸟语、能闻见花香、能尝到酸甜苦辣、能跑、能跳,乃至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都不是随时想有就能有的,一旦得重病了,一切都消失了。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忽视健康的可贵,不知道健康的身体多么自由轻松、令人羡慕。因为不知道可贵,所以不知道珍惜。
我们生活得太安逸,不知痛苦匮乏为何物,又对安乐富足习以为常。人只有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突然警醒,原来痛苦时时刻刻都在逼近,而再想做点什么以求远离痛苦,已经来不及了。这个时候才真的明白:纵然富有四海,也带不走一针一线;纵然位高权重,也带不走一奴一仆,就连最为珍爱、精心保护的身体也不得不舍弃。原来自己倾尽全力去追求的名利对生命来说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其实让我们更容易产生幸福感的是内心的平和富足、亲情友情、帮助他人的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