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书我最怕的是两门学科,怕到晚上睡觉都做恶梦。
一是数学,N多的公式、定理,记得后面的忘记前面的,而且逻辑性很强,一处不通则后面的知识无法弄明白,数学老师说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做题,做N多的题,我是一个任何事只求大概的人,上课时能听懂,做题时却狗咬刺猬无处下手,久而久之对学好数学失去了信心,结果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二是哲学,这门学科初接触枯燥无味,一些概念抽象而又玄乎,我可以肯定尚在懵懂年岁的我们很少能听得懂老师讲的,考试成绩好的也只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结果。后来一位姓林的老师给我们讲哲学课,我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林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大概四十多岁,除了给几个班讲哲学课外还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也许是为了树立威信,平时在我们这些学生面前不苟言笑,但为人很和气,说话轻声细语,尤其是他的课讲得好,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他的第一堂课没有按教材来,而是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用语的含义和来源讲起,他说这些日常用语就蕴含哲理,再提高就是哲学了,学好哲学能指导我们今后人生的学习和生活。随着他的讲解,我以往上哲学课那种如临大敌的紧张感慢慢松驰了下来,我开始对他的哲学课有些期待。
林老师的课的确与以前老师讲得不同,他总是把枯燥的概念用生活中鲜活的、我们能感受到的东西来解释。讲到“事物的联系”时,他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又不是胡乱联系的,如“红五月、五月红、山上的树木一大筒”,我们一听就明白这是一胡乱的联系。
他用“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发,花开又被风吹落”来讲矛盾、讲事物的一分为二;讲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时为了让我们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举例“特殊矛盾就是一小钵钵、普遍矛盾就是一大钵钵,与生活中不同的是大钵钵装在小钵钵里的”......这些比喻多不胜数,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林老师告诫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他说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用于生活才真学会了知识。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经常走出学校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到老百姓中去倾听,还力主学校组织我们到桃花源去,他布置给我们读陶渊明的书,体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寻找心灵故乡心情的任务,我们由于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无法做出较深地理解,但与一般春游不同,我们多了一份深沉、多了一些收获。
林老师有时也是幽默的,有一次有一调皮的同学在他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了一首打油诗,意在为难老师,“天公下雪不下雨,雪到地下变成雨。变成雨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下雨。“老师进教室看了看也没说什么,在诗的下面接着写了一首,”少年吃饭不吃屎、饭到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来多麻烦,不如当初就吃屎。“同学们一阵轰堂大笑,老师却一板正经就此给我们讲起了这首诗的哲学含义。
林老师虽然只给我们讲了一个学期的课,但他的一些见解至今影响着我,我多想再听听老师睿智地谈话,但他已远离我们这个世界,由于工作原因没能在他生前多请教,留下很多遗憾,现在我只能把对他深深地怀念藏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