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着家乡的“烟火气”,乡土味。
犹记小时候,偶尔一家人围着院子里的土灶烧火做饭,盛饭而食。
家乡人还喜欢凑饭场儿。饭时端起粗海碗,蹲在自家门口或者一个约定俗成的“饭场儿”,蹲在地上,背靠土墙,这成为吃饭时的经典姿势,边吃边喷四乡八村、天南海北的事儿。喷几句,吃几口饭,一手托碗,一手举筷,咧开嘴,大口怼。呼噜呼噜往嘴里扒拉声,响彻数十米开外。当时吃得食物实在不好,仅能糊口而已,如稀糊涂面条,杂粮窝头,面疙瘩汤等,可大家吃得是那样爽快过瘾,满足适意,真是得劲。这可能就是当时的“农家乐”吧。
这就是家乡的烟火气啊!
当时生产队的打麦场里,打过麦后散乱的麦秸秆,被造成几十米长,八,九米高的大麦秸垛,那是我们玩耍的好地方。麦秸比较软,踩上去象棉花,小伙伴们分成两伙,拿着木头棍儿玩打仗的游戏。可以在麦秸垛里掏洞,藏起来,不用怕摔伤。夏夜,躺在软软的麦秸上,被太阳晒了一天的麦秸散发着温热而又清新浓郁的香气,真舒服,看着满天闪烁的繁星,想着宇宙的神奇,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从星河里流过。
夏日晚霞里,我们童年小玩伴在高高的麦秸垛上疯闹,冬日里阳光下,我们坐躺在麦秸垛下边厚厚的麦秸里晒暖,一起侃大山。这就是家乡的乡土味呀!
现在,吃和住的东西精致华丽,却感觉像塑料花,缺乏生命力?就因为它少了烟火气和乡土味。
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看淡了风花雪月,香艳肥浓。可自动养成的家乡的烟火气和乡土味却永远留在我心灵的舌尖上,永远能够呼吸着灶灰的味道,谷麦的余香。这就是我的“根”,将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