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群居动物,我们谁都绕不过人际关系这个课题,只不过每个人的人际关系所能发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有了“人脉即钱脉”这样的说法。
很多人为了搭建“人脉”穷尽所有努力,恨不得开两个微信号,每个微信号都达到5000人的满员,或者费尽心思接触大人物,希望大人物成为自己的人脉。只不过这些人脉到底能不能变成钱脉还真的有待商榷。
就如和大人物之间的交往,如果自己没有资源和大人物之间做交换,那么和大人物之间的交往就变成自己单方面的“讨好”,然而,事实早已摆在那里,没有谁会因为讨好大人物而变成大人物,相反,交往大人物有可能会让自己不但没法增值还在贬值,因为自己有可能成为大人物的一颗棋子。
如果自己意识到微信上的名单并不是自己真正的人脉,那么就会有另外一种极端的做法,那就是让自己的朋友圈真正具备凝聚力,然而这时候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冗余”,这种“冗余”也会让自己的“人脉”变得没有价值。
人际关系的“冗余”有两个来源:凝聚力和同构性。
凝聚力是指关系网中的每个人彼此熟悉的程度,在最具凝聚力的人际网络中,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或许很多人觉得关系网有凝聚力是好事,谁不想自己的关系铁呢?所以很多人为了打造这种凝聚力,不遗余力的组局让自己的朋友相互认识。
同构性是指你的两个关系人彼此不一定认识,但这两个人能帮你接入的下一层关系网,两者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这两人在你的关系网中就是同构的。
当人际关系的这种“冗余”很明显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人际关系表现为“极铁”的关系时,有可能会带来两大致命问题:
第一,你能获得的信息太少。
在这个关系网中没有新信息,即使偶尔有新信息也是所有人同时知道,而大家同时知道的信息不能给你带来任何额外价值。
第二,你没有用。
不管你的关系网有多么铁,你完全没有额外价值,你所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你对别人没有用,完全可被取代。
如果我们处于这种“冗余”很明显的关系网中时,我们和这些人际关系的关系是这样的:你对它没有任何价值,它却是你的全部。在它之中,自己收获无几,还丧失了自由,一旦你和这个关系网发生问题,自己就一无所有。
就如生活中有一类女士自从有了男朋友或者结婚之后,所有的关系网就都围绕着老公这个关系网进行,如果一旦和老公的关系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
如何克服人际关系的“冗余”,打造真正有价值的人际网呢?
社会学中提出来的“结构洞”理论能够帮助到我们。结构洞是指人际网络中既没有凝聚力又没同构性,好似关系网延展到这里好像是掉进了洞里。
为了实现这样的结构洞,古代的君王会有一个严苛的要求:大臣无私交。因为只有无私交才能保证结构洞的产生,才能保证君王处于有利的人际网中的位置。即帝王处于中心位置,帝王知道一切,而其他所有人只知道一点,帝王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干预一切,连接两个人,让他们合作,或者让他们争斗。
帝王的这种关系网模型是一种理想的人际网,关系网结构洞保证了只有帝王是自由的,只有他有自主权,关系网离开他就崩塌,而他又超然于每个关系,无论哪个关系都不能反过来威胁到他,当然,帝王付出的代价就是孤独,所以古代的皇帝总是自称“寡人”。
当然我们作为普通人没法实现这种理想的关系网,然而我们可以利用结构洞理论来打造自己更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第一,让自己的既有关系网中的结构洞越多越好。
结构洞越多,意味着自己跨越多个群体并在他们中间座位中介的能力越强,自己就越能获得更多高质量信息,获得的时间越早,每个群体也越需要你。
第二,跨界收益递增。
自己跨越的群体越多,自己就越有价值。价值不是线性递增而是指数增长。自己跨越的群体越来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领域,自己跨越的结构洞也就越多,而每多跨越一个结构洞,自己关系网中已经存在的结构洞价值也会增加。
而且,自己跨越的结构洞越多,自己跨界的能力也就越能增强,因为自己对新群体越有价值,新群体才会越有动力来接纳你。
第三,同质关系收益递减。
我们不需要认识每个校友每个同事每个同行,每个群体熟悉几个节点就够了。如果只从效率考虑,每个群体熟悉一个关键人,掌握一个关键节点就够了。
第四,自己的关系网跨越越多的群体,有越多的关系洞,自己就越自由。
自由不是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与他人有独特丰富的关系,关系越独特丰富,自己就越自由。随时能够出入于多个群体而不为任何一个群体所限的人,是人能获得的最大自由。
第五,不要极端。
跨越再多的结构洞,到最后我们还是要与同道中人在一起,相互激励,彼此慰藉,才能迸发出整体最大能量,有所创造。所以,不要极端的去设置结构洞。
感谢:《得到》专栏“王烁30天认知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