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都需要坐地铁从关外往关内挤,面对关内高企的房价和昂贵的房租,很对白领上班族只能选择关外居住,关内上班。上班高峰期间关外的每一站都会涌上很多乘客,最近在留意一个现象——车门口的人是最挤的,中间人却相对少不少,但却没人愿意往中间挪动,宁愿前胸贴后背的挤成一团。
后来上下班高峰期的时候,我开始观察现象的形成过程。前面上车的乘客会挑就近的舒服的地方站好,比如车门两边、车门对应中间的立柱扶手的位置。下一站上车的乘客也挑近的、站着舒服的位置……他们完全不顾忌后面上车的乘客,只顾站住自己的位置,导致后面上来的乘客又没法往中间走,全部挤在以门口为圆点的扇形区域,而车厢中间乘客却很稀疏。
现在我每次挤高峰期的地铁,都会主动找车厢中间位置站,即便开始门口人不多,但我的尽量避免接下来的乘客流造成的冲击。人都想待在舒适区,即便坐地铁也一样,没人想站着,即便站着也得站着舒服,但如果只关注当前,而不管即将到来的乘客流,恐怕也只能和别人前胸贴后背了,闻一闻隔壁胖子的汗馊味。
还记得第四周“活在当下VS活在未来”得内容吗?当你对未来有足够得思考,你会获得更大的视野和更高的格局,在不断的践行过程中拉开与普通人的差距。仔细观察周边的朋友,或者我们熟悉的企业,亦是如此。
在《21世纪经济报道》看到一则事例。故事的主角毕业后就职于影视行业,影视那些年日子还算很滋润,随着电影票房的逐渐走高,国产电影的质量也不断升高。她当时又在北京,这个90%影视行业所在地,日子过得不是大富大贵,却也中产有余。
而2009年正当影视行业大热,大家那时都去看《阿凡达》的时候,她辞职去了互联网公司,并且降职降薪,从最低级的运营做起。
那时她的朋友都非常疑惑,她好好的中产生活不过,为什么要去死磕一个新的行业。在新公司她天天加班,面容枯槁,感觉以前影视圈的那些积累统统都清零了。
然而她2009年就说“互联网+电影,才是未来。未来不仅大银幕才有前途,互联网的崛起,网络剧、短视频都只会更火,更有前途,而它们的制作成本却只有大银幕的零头,这个行业需要又懂影视,又懂互联网的人,这才是未来”。
后来她从互联网公司跳到阿里,后来阿里上市了,然后她实现了财务自由。而比财务自由更重要的是,她做回了老本行,在阿里影业,她得到了以前一个小小影视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机会。
后来她跟朋友在吃饭时说:“别演什么苦情戏,说自己已经很努力,自己太辛苦了,你看看周围,谁不努力不辛苦,努力和辛苦在这个时代都是廉价的,你训练自己的眼光和格局才,然后去做一个活在未来的人才是正事”。
训练自己的眼光和格局,想象未来的样子,自己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未来才能活的更舒服。一味的呆在现有的舒适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不舒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原地踏步都是后退。
2009年,记得周边同学用的基本用的是诺基亚和摩托罗拉,8年过去,周边朋友用的基本都是智能手机,曾经的诺基亚和摩托已经被淘汰。
2017年4月24日,腾讯旗下的企鹅智酷公布了最新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而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拥有1000万个。
“移动互联网就是微信”代表了微信取得的成就,去年马化腾在谈微信创立过程时说道:微信的创建团队来源于QQ队伍,当时我们觉得腾讯不能等竞争对手逼上门在寻求改变,腾讯应该自己革新自己,所以在公司讨论后决定开发出微信平台。
培养自己的眼光和格局,从“如何在高峰期不断调整位置,让自己站的更舒服”开始。虽然你的每次预测和判断不一定正确,但离开舒适区挣扎的过程往往会比原地不动更有价值。即便失败,以后也有故事可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