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生活中,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与人的交往联系之中。
有了交往,有了联系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纠纷和矛盾。
那么,面对纠纷和矛盾,怎么处理就成了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必修课。
普通的矛盾,可以一笑泯恩仇,双方各自退一步,一句对不起一句没关系就画上了句话。
当然,也有可能会争辩上一会,说上个子丑寅卯,但大多数都不会诉诸到第三方。
但是,大一点的矛盾就不行了,比如交通事故,我们会寻求交警、甚至法院来解决纠纷。
这在大家看来应该是非常、也比较完善的纠纷解决方法和途径了。
不过,在广袤的乡村,乡村居民遇到纠纷却更喜欢去有关机关告状。
在《马向阳下乡记》第2集里,大槐树村村民秋香就抱着自己的孩子从大槐树村跋山涉水来到了市里找到市委领导下跪告状。
现代社会,这种情况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是背后自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着秋香的视角来看看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也从这些原因的探究之中启迪一下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与启示。
秋香为什么要告状?
秋香为什么要告状呢?
第一,秋香遇到了大麻烦。这个大麻烦就是大槐树村的刘世荣占了秋香两垄地。
这两垄地是被强占的,所以秋香是占据道理的,但是秋香却只是跑到小卖铺跟李云芳抱怨了两句。
而土地无疑是村民们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两垄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却是秋香的命根子。
所以,不解决这个问题,秋香是不可能善罢甘休的。
第二,秋香无法通过大槐树村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大槐树村的村两委因为土地流转的问题,村主任和书记离开了村子,两委名存实亡。秋香不可能通过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村子里大多数人的是帮亲不帮理的。刘世荣占地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他自己也是知道的,村子里的会计在得知刘世荣真的占地了之后,明明知道政策规定土地不能动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站边刘世荣。
这无非就是因为他们都姓刘,而刘姓占据了大槐树村的绝大部分,刘世荣按辈分又是他们的二叔。
最后,就是秋香孤儿寡母,缺少男主人!男人在乡村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就是领兵打仗的将领,正所谓将熊熊一窝,没了男人的乡村家庭自古以来就是非多。秋香想通过自己一己之力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太大。
第三,秋香不相信镇上能解决这个问题。马向阳在带着秋香到大槐树村的时候问了秋香,为什么不到镇上去告状。秋香说了一句大实话,秋香觉得镇上肯定有刘世荣的亲戚朋友,他们肯定会帮助刘世荣而不是自己。
虽然有些可悲,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客观现实。
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村子里解决不了,镇上不相信能解决,那么秋香还能怎么选,自然是到更高一级的行政机关找大官去告状。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乡村文化和乡村社会环境的束缚。
传统的乡村文化中,矛盾和纠纷都是在宗亲内解决。而乡村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个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复杂,在经济条件有限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需要在非常时期得到其他人的帮助,所以彻底撕破脸的行为是很少见的。
这就导致了乡村社会纠纷和矛盾的化解中更加注重感情的调节而不是规则的执行。
第二,权利意识淡薄。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社会赋予了每个人有力的武器去维护。只可惜,乡村居民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很淡薄的。
通常,总是怀着所谓感恩的心情去看待自己拥有的一切。
第三,法律意识淡薄。
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了,普法的力度还不大,运用法律的例子还不多,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示范效应还不明显。
找大官告状有用吗?
效果有限。
其实,村民朋友们不太了解行政体制。事权划分是比较严格的,找到更大的官,可能他不分管这个内容,可能制度规范限制了他,大多数的情况下还都是一级一级派下去。
经验与启示
一是文化入村同样重要。驻村扶贫干部往往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很重视,对于项目、资金等抓的比较紧,也比较实,这样做的效果也是直接的,村民增收了多少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绩。
但是,更深层的问题的是要解决乡村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生态,让乡村居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真正强化起来。
二是普法用法任重道远。依法治国就是要让法律成为解决社会纠纷和矛盾的有力武器,但是不懂法这一切都是白谈。
普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执法用法,要让村民们看到运用法律武器是能够解决纠纷的,而且是非常高效就可以解决纠纷的。
这样的示范作用如果能够出来,可以带动乡村居民。
三是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是一个需要村民、社会组织、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系,这里面要强化监督,相互监督,这样才能将一些重大纠纷通过制度规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