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1108
今天学习了论语《为政篇》第十九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孔子是鲁国人,也备受国君的尊重。这一章是鲁哀公向孔子问政“何为,则民服?”意思是“要怎么做,才能使老百姓服?”老百姓对于国君能心服口服,才能拥戴国君。国君或政府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服”非常重要。如果老百姓不服政府,这个政府就岌岌可危。
鲁哀公为什么会问这个话,也是有历史原因的。鲁国长期以来是三家执政,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个家族把持着朝政,国君基本上名存实亡,所以鲁哀公很不得意,才会问这个话。那么孔子给他问题的回答,讲的是“举错之道”。
在这章里,需要注意的有三点,一是“孔子对曰”,《朱子集注》里说,“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也”,朱子对《论语》研究得很细致。普通人问,孔子回答只称“子曰”,如果国君来问,那么就会讲“子对曰”,对就是对答,这是表示对于国君的尊重。二是“直和“枉”,直就是正直的人,枉就是不正直的人,直和枉是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君子正直,小人不正直。三是“错”,东汉经学家包咸的《批注》说,“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所以这个错是一个通假字,通举措的“措”,意思就是放置。任用人的时候,要举正直的人用之。“错诸枉”,就是废置邪枉之人,那些不正直的人我们不能用他。
对于这一章,古注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区别在于“诸”的解释,诸是“之于”的合音,错之于。也就是说,“举直错诸枉”就是把正直的人举用,置之邪枉之人之上。让正直的人掌权,控制住那些邪枉之人,这样民也能服。如果倒过来,自私邪枉之人,置于正直之人之上,那民就不服。这是国君要懂得用人之道,对于君子要提拔,把君子放置在上位,把小人放置在下位,那小人在下位就不得为恶,受君子的管制。这种说法比前一种说法,要更好一些。这个意思在《论语》的“樊迟问仁”中能得到印证,樊迟是孔子的弟子,请教什么是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人就是智慧,樊迟没听懂。孔子又给他补充说明,“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把正直的人选举出来,安置在邪枉者之上,就能使邪枉的人学得变正直。
这就是上述的第二种说法,并没有说把邪枉之人踢出门外,把小人都踢出门外,那没剩几个君子。孔子是教我们,君子要领导小人,小人也会学着君子、效法君子,慢慢也能变成君子,这是教育的内涵。所谓上行下效,《论语》也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草就随着风摇摆,风从东边吹来,这草也就顺着风,由东往西摆着去了。风从西边向东吹,这草也向东去,低头了。小人他自己没有定性,看上面是什么样,他也学着什么样,所以把君子提拔在上位,这就很重要。
所以,要成为好的领导,必须要懂得识人用人,用的是贤德之人,风气将越来越好,工作业绩也会越来越好。用的是奸佞之人,风气将日益败坏,业绩也好不了。这也是领导者为什么要着力抓队伍的原因,要相信,队伍素质上去了,业务绝对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