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田园报告》并不是我读过的许家强老师的第一篇文章,但是,是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曾经一读再读很多遍。
第一次读到的是微信公众号里的内容《田园报告(十七)》,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年终的那笔帐——主人公张琳种的小麦、玉米和水稻,大约收入6500元,花生大约赔了700元——一年通过种庄稼,总共从地里获得的收入不到6000元。
当时看到这个数字,说实话我是很震惊的,这个不足我们月收入的数字,是这两口人起早贪黑一年的收入,且对张琳来说,已是“不足中的满足”。他认为种地是“豁上点气力,获取基础的温饱之外还是有微利可图的”。
我虽然老家在农村,但实际在农村生活的时间几乎没有。对农村的记忆只是逢年过节时走亲戚的喜悦,可以说完全不了解农村和农民的疾苦。读了《田园报告》很长一段时间,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萦绕在脑海。不过由于开始只是在微信公众号读到的连载,所以,一直很渴望一本纸质版的图书,希望可以触摸到那份岁月与乡土的气息。
后来有幸得到许老师的《红尘叙事》一书,在书的最后,才看到《田园报告》,是全书的第五部分——《天下》这一篇章,152页至242页,不足百页的篇幅。
实事求是地说,我本意是渴望得到一本名字叫做《田园报告》的书,我认为她应当独立成书,而非依附于其他。我希望书的封面便是《田园报告》四个大字,希望里面有作者的序言,有主人公的简介,希望书中有展示主人公生活的影像资料,希望有更特别的装帧设计——只为主人公张琳和他的妻子,也为那些农民们。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我对报告文学最早的记忆还停留在小学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学到的概念。作者说他以作为新闻人的责任,作为历史人的使命,作为农民的悲悯,与主人公同吃住,共体会,所以才有了这些文字。
于是想起最近刚看过的电影《隐入尘烟》,当然,书中的主人公没有电影里的那么底层,但对农村和农民的描述与刻画,是相同的情感输出。
书中张琳是一个真实的农民,他的妻子是一个真实的农村妇女。文字记述的都是平凡朴素的甚至有些苦难的生活日常,却会深深打动你我,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时间岁月中,在风霜雨雪里,用力而艰难地生活着的痕迹。
后来,我曾无意中读到过张琳写的诗——很温婉,不像男性的文笔;很文艺,不像是出自印象中的农民之手。可以说很大地颠覆了我对农民的刻板印象。这让我想起年轻时曾经喜欢的一档节目《半边天》,主持人张越曾经采访过一个陕西农村妇女刘小样,她说,“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那是二十多年前一个农村妇女的呐喊。
二
书中内容,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穷,以及生活的艰难。
每次张琳卖猪的场景都让我忍不住落泪,总会想起那些每次都满怀希望的开始。
就如正月第一次买来青年母猪,买来“正月里燃烧着早春的激情和绿色的希望”。然后,因为大舅子发生车祸,他不得不忍痛便宜卖掉了小猪仔。记得文中写到“妻子默默地帮猪经纪把小猪崽弄到车上,张琳从经纪手里接过钱,递给妻子,让她数一数,妻子默默将张琳的手推开,默默转身,默默回了屋里”。短短几句话中的四个“默默”,让人感受到那份无声的痛苦、不舍、艰难、忍耐,无数种情愫,难以叙说。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没有钱。
这样的场景有很多——因为盖房子缺钱,又因为猪价下滑,把二十一头刚出栏的大肥猪卖掉后,“所有的费用如白纸写字一样粘贴在张琳心上:净赔近四千块”。又是令人心痛难过的结局。
第三次卖猪是五一节过后,节日过了,价格一路下跌,不卖只会更亏。于是,“这次交易,张琳净赔两万元”。而张琳妻子,看着那没日没夜千瓢食万瓢糠喂起来的猪被拉走,“慢慢蹲下去,将脸埋到胳膊间,嘤嘤地小声哭了起来”。我不知道读者有没有跟着她一起哭了出来。
更过分的那次是,猪的行情上涨,猪也逐渐长大,正满怀希望之时,结果猪们得了病,文中说,此处作者有部分删节(这是《废都》的文风吧)——“几个月的喂养,数万元的饲料,就这样打了水漂。张琳的妻子呆坐了几乎一天,晚上,擦擦泪,为张琳炒了个鸡蛋,看着张琳一口口在吃,突然宣布:不想再养猪了,要出去打工”。这该是多么绝望之后的想法啊!
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每次的希望都化为泡影,每次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
虽然作者说,“在任何时代,对每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收入总是有限的,开支总是繁琐的,都需要计划着生活,都有捉襟见肘的窘迫,这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不必隐匿,不必夸张,更不必回避。”但对于我的理解与认知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或者说体制内的“公家人”来说,每月有固定的收入,每年总会有一定的积蓄,总不至于用钱时总是捉襟见肘或借钱度日或只赔不赚吧?但张琳家却总是如此境地,这种穷,可能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体会过的,真的让人难过窒息,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
三
但文中有一种令人欣慰的力量,这也是张琳与《隐入尘烟》中主人公马有铁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大的优越,是始终有种“饱满”的情感支撑萦绕于他——爱情、亲情、友情,这可能是他虽然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令人羡慕的地方吧。
首先他有饱满的爱情。虽然文字中从没有卿卿我我、从没有说过爱字,但是那份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妻子从来都听从他的决定,他外出打工时妻子一个人默默地承担所有农活,他放弃打工回家务农后,妻子也主动干比较重的农活,给他送饭到田间地头。他养猪一次次赔本,妻子从来没有半点抱怨埋怨,只是默默承受。这种始终如一的、无声的、默默的信任和支持,会带给丈夫和整个家庭一种怎样安心的力量!
当然,这份爱是双向的。张琳在那么没有钱的情况下,入冬时发了工钱还是给妻子买了一件600块钱的大衣,这对他们这个家庭来说,真的是极其奢侈的消费了。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场景是,中秋节夜里,张琳胡乱喝了酒早早睡下,夜里大雨,惊醒的他想起成熟的花生还摊在院子里,连忙喊妻子起床盖花生,却发现妻子浑身湿透,早去盖好了。
“张琳没好气地埋怨着:听着下雨怎么不叫我一声,那么些花生,你一个人连堆带盖的要累死啊。妻子没言语,只是漫不经心地找出一身干衣服换上。张琳停住口,呆看着妻子一会,他当然知道妻子在想什么:在妻子的心里,忙了几天的丈夫能睡上一个安稳觉,是头等大事。”简短的一段描述,相互体贴互相心疼的朴素之情已经打湿我们的双眼。
记得有人曾评论电影《隐入尘烟》说,整部电影没有一个爱字,但处处都是爱,这也是电影让人难过又震撼的原因。其实,书也是一样。
生活不是不辛苦,且生活时常并不幸运,但他内心依然积极充满希望,因为有个知冷知热关心你体贴你的人,与你心意相通,让你感受到温暖和依靠,你的心田就不会干涸,你的心就会有归宿。再多的苦与累,都不会压垮你。
(电影中的马有铁之所以最后会想要隐入尘烟,毫无疑问就是那个人离去了,他也就失去了所有)。
其次,他有饱满的亲情。印象深刻的是张琳大舅哥车祸那件事。他大舅子的女儿老婆都没有管他(由此也可看出,大舅哥比张琳是不幸的),张琳急急忙忙赶到医院处理,急急忙忙回家,宁愿赔钱贱卖了小猪仔,也要给他筹钱。他的确把大舅哥当做自己的亲兄弟对待,没有一点抱怨埋怨。文中有个词叫“亲故”,我这才想起我们熟悉的两个词“沾亲带故,非亲非故”,是啊,正是因为不是“非亲非故”,正是因为有份亲情在,所以他极其看重如此上心 。这可能也就是亲戚的含义或价值所在吧。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对妻子的爱,才会对她的家人亲人如此用心。(当然,在他困难之时,没钱买猪时,大舅子也借给他5000元钱救急。)
我扪心自问,假如自己身处此境,是否能做到如他一样?我并不知道答案,我觉得很难。
另一个关于亲情的场景是关于给父亲上忌日坟。大姐来张琳家里说,给大哥三弟四弟打过电话,“人家都说忙”(我也是从这里猜测,张琳可能在家里总排行第三,一哥一姐两个弟弟),意思是其他兄弟都不愿意操持这个忌日仪式,张琳主动说,不用大姐问,本来也想在自己家办。这一是对先人的重视,二是也不想让村里人说闲话。其实,我觉得,这也更是他对亲情的一种看重,和一个善心孝心之人对自己良心的一种交待吧。
而且,他的回答,让他的大姐应该也有心安之处吧。在农村,断然是不会让女儿来操办这仪式的吧,尤其有四个儿子之家。所以他的大姐纵然想要尽那份孝心,必然要兄弟们家里来操办。假如张琳和其他兄弟一样不想操办,想想都不知道女儿的这份孝心该如何实现?
还有一个细节是,大姐说的是“人家都说忙”,而不是“大家都说忙”。这个地方我认真读了几遍,那个“人家”,让人读出一种别样的感觉,记得有句话说:“父母在,兄弟姊妹还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兄弟姊妹就成亲戚了。”或许有的,连亲戚也算不上了吧。只是“别人家”了。我不知道那天,张琳的兄与弟有没有去到他家,我只注意书中写到,“邻居们知道在张琳家操办祭事,几个本族的嫂子、弟媳,也主动过来,帮忙洗菜做饭”。
其实说张琳有饱满的亲情,更多的是他对自己的亲人们有饱满的情,亲戚朋友家的所有结婚生子升学满月酒等喜事,他无一例外地参加,并且总是尽最大努力地附上自己的那份心意。说他有一点点的虚荣心也罢,但更多的自然是珍惜那一份缘分与亲情。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永远让人心生感动与敬畏。
说到友情,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体味到张琳拥有的令人羡慕的友情。给人诸多抚慰与温暖。第一个出场的就是朋友老孟吧,能在每年正月初二让张琳一家人去串门吃饭的朋友,相信情谊早已超出了“朋友”二字。
第二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朋友,文中都没有名字。只记得那是听到大舅哥出了车祸时,“张琳立即从通讯录上找出邻村一位有私家车的朋友的电话号码,打通了,请朋友开车拉他去沂水县中心医院。朋友二话不说,第一时间赶到。”寥寥数语,相信你我会对“朋友”二字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与感受。我再一次扪心自问,我是否有这样一位朋友?答案仍然是,不知道。
另一个关于朋友的场景是,张琳想邀请朋友们来家里开“杏会”,大家聚一聚。中午,能够脱开身的朋友都来了,“一共九个人,围坐在院子里的杏树下,品杏饮酒,抚今追昔,谈天说地,暖意融融”。真是,午来杏已熟,能饮一杯无?
还有一个场景是,猪们病死的那次,张琳觉得有些苦闷想散心时,给在浮来春酒厂工作的朋友卢守文打电话约去日照洗海澡,“卢守文当即答应”。那天看了海还见了以前的工友之后,卢守文最后说:看看大海吧,我们是这样渺小,在这么大的世界里,这么渺小的我们,还有什么大不了的坎,还有什么过不去的事。”
在你苦闷的时候,你是否有一个随时可以相约的朋友,与你感同身受,开导你,安慰你,鼓励你,给你温暖,给你方向?感觉张琳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这也是他令人羡慕的富有的地方。
四
整部作品,从2014年正月初一到除夕,整整农历的一年。养猪、卖猪,种庄稼、收粮食,盖房子,偶尔打打零工、参加一些红白喜事、串串亲戚朋友,再偶尔发发呆,散散心,日复一日,不分节假日休息日,这就是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日常。
日子常常困苦,但是他们仍满怀希望,期待小猪长成卖个好价钱,期待庄稼有个好收成,期待房子盖好娶上儿媳妇,期待日子会越来越好。这是我们真实的乡村,真实的农民,真实的农家生活。
正如作者所说,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我们尽管渺小如尘埃,我们甚至无法辨别未来的方向,但面对日复一日、重迭而来的生活,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坚持,向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