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娇和志明这个系列的电影,反映的是香港最普通的市民的生活,他们的工作、情感和生活很真实。主角的经历就像是你我大多数平凡人经历的上演,所以很能打动人。相信那个浪漫的求婚场面是大多数人都经历并且铭刻于心的,虽然形式不一定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会觉得这是对方给生活中创造的最浪漫的一刻。
春娇救志明是这个系列的第三部了,按照这个主角解决各种冲突的套路,春娇志明还可以再拍下一部。现实生活不是童话,公主和王子结婚以后,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结局发生的概率太小了,因为他们结婚以后矛盾还可以再升级,而且对感情考验更为高级的一关就是升级做父母的时候。一般来说女人生了孩子会有一次脱胎换骨的机会,处理好了,情感趋于稳定,处理不好会给今后的家庭生活埋下不和谐的隐患。
志明是一个ABC,国外成长的背景和春娇在普通且家庭不和睦的环境对比,就形成一个比较巨大的反差,两个人价值观的融合过程就预示了会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春娇这个女孩的性格和处理情感的方式在70-80年代太具有典型代表性了,那个年代的父母正经历着中国经济转变最剧烈的阶段,这个社会剧变的背景下波及到一个个小家庭,就造成了这一代人独有的性格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在感情里太缺乏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匮乏是家庭的责任,也是这个特定时代的责任。比如在台湾遇上地震那场戏,由于春娇对志明预定的人设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自会顾自己且习惯逃避的人,尽管从理性角度来分析当时的人物行为,志明的做法是非常得体且理性的。受过一定安全知识教育的人都知道,在遇到地震的时候本能反应是找到一个最安全的地方避险,还有一个本能反应就是会跑去寻找自己心里最重要的那个人,志明当时就是这么做的,但是经历了惊吓的春娇却不这么认为,她只看到在地震停了之后她自己在危险的地方,她的男朋友不是陪在她的身边,而是独自躲在桌子底下,她把历险的过程忘得一干二净,这更加明确了自己对志明人设的判断,“瞧,我没有看错,他就是这么一个像我爸爸一样在关键时刻却离我而去的人”,于是断定自己一个人过绝对比和一个不靠谱的男人在一起好,也许在潜意识里春娇觉得志明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人,但是担心他有一天会像自己的爸爸抛弃妈妈一样,所以干脆逃避这段感情,其实在关键时刻选择逃避的人是她自己,还把自身的不安全感的责任推卸给别人。本来志明打算在台湾之行求婚的,结果却变成了两人分手的一次旅行。
在生活中稍微留心一下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像,就是倒霉的人就会经常遇到倒霉的事,而运气好的人就会经常碰上好运的事情,有种说法叫“自证预言”,这是有科学解释的一套理论。所以“凡事往好处想”这个朴素的道理虽然人人皆知,却不是人人都能够把这个道理践行到个人行为中的。
回到前面为什么说按照这种套路还可以拍续集上。尽管最后春娇答应了志明的求婚,根据影片的交代,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那样的求婚场面满足了小女人虚荣心,另一部分的原因是她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最后虽然她说决定和志明在一起是因为外星人的建议,她决定赌一把。但这些始终是外部的原因,她没有明白决定一段感情是否继续向前走最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真的对对方有信心,是否对自己可以经营好这段感情有信心,一个安全感十足的人始终能尊重对方,但更在乎的是自身的感受,因为自己的幸福只有自己可以负责。尽管最后春娇在对父亲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阴影上有所释怀,但是离醒悟和真正成长上还有一些差距,这也符合普通人的框定,也许下一次的误会也还是能挑起鸡飞狗跳的家庭矛盾。
希望志明的成熟与包容可以慢慢感化春娇,让她觉得自己配得上拥有一段安全十足的感情生活。春娇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成长,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从他人身上寻找,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但这也是最靠谱的一种方式。那么,春娇与志明最美好的结局,就是我们在平凡生活中经常羡慕的那些街头牵手的老人,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
时代印记:
影片的开头趷趷刚的故事非常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我们那里叫沙埋婆的故事。那时候故事的资源太匮乏了,沙埋婆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也不厌倦,小时候电力供应很少,一群小孩围在火苗被风吹晃动的煤油灯或蜡烛周围听这个故事特别有恐怖氛围,仿佛沙埋婆就潜伏在微弱的灯光周围的黑暗里,随时从背后走过来吃掉我们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