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被迫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是个人没有选择的能力,另一方便是媒体选择的局限性。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名声之大,掩盖了雨果其他更好的作品,甚至在我看来,《巴黎圣母院》与其他的著作相比,是写得最一般的。就像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名声大震,而《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我常常连名字都读不溜。这再一次验证了FK定律。
雨果的每部作品,作品里的字字句句,文采斐然,无法做摘要。只能泛泛地介绍,只想更多的人去阅读他的作品。
首推《悲惨的世界》。如果由法律、习俗构成的社会迫害依然存在,在文明高峰期里,人为地 变人间为地狱,并让人类天赋幸福蒙受无妄之灾;如果本世纪的三大难题— —使男人昏庸的贫穷,使妇女堕落的饥饿,使儿童孱弱的黑暗——尚未解决; 如果社会毒害在一些地方仍会发生,换言之,同时也是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 如果仍有蒙昧、贫苦存在于这个世界,则与本书性质相同的著述,都不会是没有益处的。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于奥特维尔别馆
人世有的痛苦,都包揽在了《悲惨世界》里,安妮海瑟薇 演的歌剧,饰演的是其中一个叫芳仃的角色。一个女人的悲欢离合。
第二:《海上劳工》。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的对象,这三者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人需要信仰,所以有庙堂;人需要创造,所以有城市;人需要生活,所以有犁和舟。可以要满足这三种需要,就包含着三种斗争。人生的神秘的苦难,就这来自这三种斗争里。人类进步须克服迷信、偏见和物质的三种形式的阻碍。三种沉重的枷锁套在我们的脖子上,那便是教条、法律和自然的桎梏,在《巴黎圣母院》里,作者控诉了第一种桎梏;在《悲惨世界》里,作者指出了第二种桎梏;在这本书里,作者将阐述第三种桎梏。
在纠缠着人类的这三种苦难里,更混杂着一种内在的苦难,最沉重要枷锁,人们自己的心。
维克多·雨果写于高城别墅一八六六年,三月
我依然觉得,《海上劳工》是电影《少年派漂流记》最原始的剧本。一个无法说明身份的男孩,在海上所经历的一切。那间海角屋,造就了我关于自我的所有想象。
第三:《笑面人》英国的一切都非常伟大,即便是一些不好的东西,甚至寡头政治也莫不如此。上升到字面上,英国的上层社会也是名副其实的。没有比这一封建制度更加显赫,更令人毛骨悚然和更加顽固的了。换句话说,这一封建制度在当时还并不是一无是处,英国的领主制度还是值得探讨的,就如同法国的君主制一样。
这本书真正的书名应该为《贵族政治》。后面一本的书名应该成为《君主政治》。倘若作者能完成此两部书,随后还有一本书,应该就是《九三年》了。
当时英国颁布了一个法律,凡是贩卖、拐卖儿童者一律杀。法律一出,手上还有拐卖而来的小孩的人贩子就惊呆了,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被遗弃的拐卖而来的小孩。男主就是其中一个。当时英国还流行看人类马戏团,其中一种小丑叫“笑面人”。被人将嘴巴撕裂差不多到耳朵,看起来是一直笑一直笑。男主被拐卖了之后被“制成”笑面人,被遗弃之后,被一个老人收养了,老人另外还收养了一只狗和一个盲人姑娘。小说就是说这三个人的故事。
故事结局,让我想起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第四:《93年》
小说说的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者和反革命者的斗志昂扬和困顿,最后到无法排解。许多个时代,大部分人不分青红皂白形成的乌合之众,造成了“冤气”。如同现在许多人,盲目地站在反政府的立场就感觉自己站在了正义的立场。这种时代之间的极端,实际上是同一种性质。
第五:《巴黎圣母院》
钟楼怪人,巨人一枚。
钟楼怪人、笑面人男主、伊利亚特这些人物的设定,不管性格和外貌上,都是不为当时社会审美所推崇的,但雨果无时无刻都在告诉世人:
“人的肉体很可能只是一个外表,它把我们的真象隐藏起来,把我们的光明和阴暗面弄得模糊不清。唯有人的心灵才是真实的。严格说来,体貌不过是一种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内部”。
泛泛而谈,只愿更多的人阅读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