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
第二部《村庄》
分析阅读:
一、在谈些什么
作者因写作需要在京郊三岔村租住村屋,想要建立起与现代乡村之间的联系而对对所在村庄人、事的记叙。在与村民具体的实际接触中,作者敏锐的洞悉了身处其中的人、事和乡村大环境的变化,对城乡差距,乡村没落,乡镇生存现状、经济发展等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二、:阅读摘要心得
“我的视线越过山谷,看着那顺山坡往西伸展过去的万里长城。那也是我的归隐之地——只要我感觉想要逃避城市、逃避写作的时候,就回去那里。”
作者本人在这段描述中给我留下了一种很好的印象。也许是因为他坦言自己低落时的状态使我产生了共鸣,因为自己也常常遇到那种状态,需要一个释放的方法,也许具体方法不尽相同,但有种殊途同归的默契感。
“既不是城市,也不是农村,但它又实实在在地兼而有之:这里是农村人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绝大多数人口脱离农活不超过一代人,而且,当地的生意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那些在乡下地区往来奔波的人们。”
这种情况在我所经历和生活的地方很显而易见。虽然作者记叙的时间在十几年以前的北京城区外缘县区乡镇,但在今天看来,发展相对滞后一些的内陆地区,城镇化进程模式如此相似,现状依然延续。
“我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担心人们对快速变化所作出的反应。这不是对现代化有所争论,至少不是绝对如此。我从不反对进步。我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急切地渴望摆脱贫困,我对他们愿意努力工作,愿意适应变化怀着一种深深的崇敬。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来得太快,是要付出代价的。”
先做后想,这可以说是一种行动力,然而因为缺乏预见与长远规划,很多问题边走边发生。事情发展太快以至于无法控制。文中多次也提到了“掌控感”这个词。想想,在瞬息万变的大背景下,可控的事物确实非常有限。
“根据我的所见所闻,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很多人都在探究,他们渴望某种宗教的或者哲学的真理,他们愿意跟他人建立起一种有意义的纽带和联系。在把过去的经验应用到现代的挑战方面,他们遇到了麻烦。”
一向认为自己是自我的,并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从没有在本我这个角度之外思考过。国家、社会、大环境这些都是自认为驾驭不了的命题,但身处其中的个体,哪一个能脱离得了这些?是不是也该试着把注视的目光从关注自我身上向外扩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