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会来了,就一定要抓住
巴菲特说: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
我想,如果知道一个机会是好机会,那么我们肯定会竭尽全力的去抓住,但难就难在如何判断一个机会是不是好机会。对于决策者来说,需要一次慎重的权衡,要将所有的好处和风险都罗列出来、明确利弊,最后拍案立决。但不管做出何等决策,其实都面临着风险,能否成功也要看运气了。
秦国就曾经面临着这样一个机会,当时巴蜀地区内乱,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巴国和苴国想联合起来攻打较为强大的蜀国,但是又怕打不过,就找到秦国,希望秦国出兵协助灭掉蜀国。打与不打摆在了秦国面前,打下来,则会扩张领土,得到巴蜀这个富庶之地,为今后统一天下做准备,风险则是蜀道南行、山川险阻,而且其中的变数难以控制,攻下来以后远离政权中心、难以控制。
在晓以利弊之后,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奋力一搏。在巴国和苴国的协助下,秦军顺利进入巴蜀地区,轻松灭掉蜀国,然后这支虎狼之师又迅速征服巴国和苴国,巴国和苴国就这样引狼入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李白曾经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绝不是危言耸听。其实,如果这次机会没抓住,秦国是很难凭借一己之力翻越秦岭复杂难走的地形,那么今后再进攻巴蜀,将是难上加难,将会付出巨大的人力财力成本。秦惠王是一个优秀的决策者,他果断地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才如牛刀宰鸡搬得到了巴蜀地区,这笔风险投资是赚大发了。干与不干,选择哪种方式干,现在干还是将来干,真是考验着一个领导者的智慧。
于我们个人而言,一生中我们会面临各种选择,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不同的方向,则会走向不同的人生。渤海小吏的这两句话写的发人深省。“我们要学会分清轻重缓急;要学会在事物的本质关键点上使劲;要分得清什么是平庸的机会,什么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分辨,则是终我们一生要去修炼的本事。”“无论你怎样抉择,都无法保证最终你一定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但你还是要去选择。在你负担得起成本的前提下,不要错失好机会。”
二、从赵武灵王之死细悟掌权之道
看到一代英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真是感觉可恨可气可悲可叹。赵武灵王十五岁登基,打破了“五国图赵”的阴谋;面对北部游牧民族的骚扰,亲自带头,大胆实行“胡服骑射”,锻造了一支勇猛杀敌的骑兵部队,横扫中山国,打通了赵国的南北交通,也结束了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在赵国封疆拓土、国力大增,自己正当壮年、建功立业之时,他却作出了一个糊涂了决定,先是废除太子,然后把自己的王位传给新太子,他想实行军政分离,让儿子踏实治理国家,自己专注于对外的军事斗争。可是一个国家的权力只有集中于一人,才能政令畅通,这样的二元政治,让下边人听谁的呢?
更可气的是,他总是觉得自己对不起废太子,立新太子以后,对于这两个儿子同等爱护,这让朝中大臣与废太子暗中勾结,企图夺回太子之位。于是便有了两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相互残杀,最终赵武陵王亲自册立的新太子傻掉了废太子,然后自己则被断水断粮三个月,落得活活饿死的下场。
废长立幼,国之不详。这个剧情,如此熟悉,当年的康熙也是重复上演了这段剧情,废掉太子胤礽,面对空出来的太子之位,本是手足的9个儿子明争暗斗、相互残杀,这便是权力的诱惑。自古君王皆薄情,最是无情帝王家。权力就像是一个魔咒,在它面前,没有父母亲情,人人争而夺之,父子、兄弟情谊一文不值。
于领导而言,集权与分权一定是门艺术。有的领导抓不住工作的重点,有的领导凡事亲历亲为,有的领导则是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这都是没有掌握权力之道。
对于领导修炼的层级,书中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作者也给出了解释:最高明的领导,下面的人都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点儿的,下面人亲近、赞誉他;再次一点儿的,下面人害怕他;最次的,下面人私下咒骂、侮辱他。
这就是一个领导的修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