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时候,更多心思在“物”上。赶集时,流连于未见的新鲜事物上,并执念于爱而欲得上,再进一步成长,是逐渐适应爱而不得对物的追求。青春期以后,心思转移到“人”上,逐渐地对人的爱而欲得,到爱而不得的适应。爱不仅限于爱情,主要是执念,最近几年关注的视线,拉回到自己身上,开始注重对身心的修炼。
用心内关是自省,用眼观望是外求
以前在知识来源较为欠缺的时代,通过读书、行路、阅人来提升自己的见识,再怎么用心去尝试,都不过是枝枝叶叶外边求,就像初中物理中做功的概念“力作用在一点,在力的方向上走过的距离。”做功的三大要素: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直白点来说,就是重点将心力(力的大小),用在“用心”内观(力的作用点)上,方向向内的内关自我省审视上(力的方向)。
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强调“圣人之学,吾性自足”,心学体系中三大核心: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不是注重“心”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用眼观望是外求,从做功角度来说作用点和方向的重要,现在流行一句“选择大于努力”,并未是努力不重要,而是相对于努力,选择的方向性错误,会导致一生努力的徒劳。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重在修心,修心重在向内求,重在用心内观的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