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决定是理智的. 理智或不理智, 我们真的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吗?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by Daniel Kahneman) 改变了我对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看法. 卡尼曼的结论是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个理论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人判断一个事情是会深思熟虑的。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 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习惯,让生活中反复做的事情简单化,我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套上衣服、扣纽扣、穿鞋、绑鞋带……系统1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的自动化,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用脑的事情.
系统1也能够察觉一些简单的关系,比如“这两部车子的外型是一样的,大象比老鼠大” 也可以快速反应出“6+3=9”,但是遇到“37×21=?”
这类复杂的问题就会立刻困住,无法给出答案,而所有令它困扰的事情,就会移交给系统2处理.
系统2接到系统1的要求以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 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就像你在散步的时候可以随便想一些东西,但如果此时有人请你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你会发现自己散步的脚停了下来.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系统2会将它们优先使用在当前遇到的难题之上,同样的道理,假如你在快跑,你也会发现因为需要更快辨别更多眼前转换的景物,你就无法同时在脑中估计事情。系统2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和行理性。
按道理这是很好的组合,那我就想往往做事情是非理性的? 卡尼曼提出系统2是懒惰的,不需要就不启动,因为应用系统2会耗费很多能量. 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的情境中采用的习惯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但是它也因经验而存在成见,因此经常犯错. 就像你爱一个人,你就想去找她,不管对方是什么感受,在做什么,你只想找到她,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系统2在忙着处理某些难题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往往靠的是直觉,不是理性.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建立在直觉思维上的现象,困扰我最深的现象是曝光效应,过度信赖直觉,还有峰终定律.
曝光效应
系统1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会产生熟悉感,然后根据这种熟悉感作出判断. 就像我小的时候读书能力特差,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慢慢做不好变成了一个常态,变得自卑和失去了判断自我价值的能力. 我会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徘徊,以为我多努力都不会改变什么. 事实不一定是这样子,但不好的事不断的曝光,我就会信了.
过度信赖直觉
直觉,多数情况下来源于系统1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取决系统1强大的联想功能,它只需要简单的几个线索,就可以自动编圆一个故事。这种故事有时候来自于切实的实践,而更多时候则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就像一个恐婚的人,小的时候父母就分开了. 因为这件事,小孩就会变得焦虑和误以为婚姻就是一种压力,对婚姻失去了安全感. 直觉就会投射在婚姻不快乐的部分,甚至会编一个故事,"如果我结婚了就会怎样怎样不好...我已经可以想象的到了" 事实往往没有那么差,甚至幸福美满的婚姻就在她的面前,她也没有勇气去抓. 而系统1编了个故事,系统2就不加验证地信了.
峰终定律
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 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 就像经验自我不等于记忆自我. 人对自我的认知. 事实上,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会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 因此我们常常用记忆自我的视角来思考事情,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烂尾了,我们就会说它是个烂片,而忘记它令你感动的部分. 只在乎片尾有多烂,而忽视了它曾带来的美好.
卡尼曼在书的结尾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常被记忆自我误导,因为系统2的懒惰,系统1就会用记忆来形成偏见. 我们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做更好的选择. 这本书的理念改变了我对非理性的看法,让我更认识自我和心灵的成长. 希望在终身成长的道路上,这本好书可以帮你更加理性的认知事实.- ̗(๑ᵔ⌔ᵔ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