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买某样东西,不给买就耍赖不走,甚至放声大哭,这样的场景是否很眼熟?当爸妈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吧!那么该怎么处理呢?
我在英国第一次注意到家长和孩子的对峙是拍下这张图的时候:
大冬天的,孩子躺在商店门口的地上哭,妈妈叉腰站在一旁看。周围的行人见怪不怪,没人大惊小怪也没人上来劝。
对这种教育方式以前也有所耳闻,但第一次看到真实场景还是很惊讶。在国内,哪个家长舍得让孩子躺在地上?不嫌脏不觉得丢人不怕孩子着凉。家长是如此气定神闲,一切发生得如此安静。在我的想象中,这种场面应该更激烈才是,至少让我看个热闹啊?
有了孩子之后发现,当妈的每天都要和娃斗智斗勇,孩子熊起来分分钟就能把你搞崩溃。对英国爸妈的淡定更好奇了。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英国孩子好像都很懂事,似乎从没见过孩子撒泼打滚要买某样东西的。英国父母到底是怎么教育的?
陶小豆上幼儿园之前,我几乎每天都会带他去超市逛逛,买菜之余也是为了教他识物。不过随着他渐渐长大,我发现有点Hold不住了——小小的人儿开始有主意了,不愿意干坐在车里看,要下场自己动手了。
起初我的做法是准备好他喜欢吃的零食水果吸吸乐,外加一个面包,差不多就足以撑完整个购物过程了。
但是他渐渐对食物不感兴趣了,更喜欢自己在货架上东摸摸西摸摸。起初几次,我假装走开,偷偷看他。小家伙并不理会我的离开,而是把货架上的东西拿出来看看,再放回去,人家放乱的他也给排好。这么着竟然自娱自乐了十几分钟。
再往后,他开始会自己把东西放进购物车了。一开始我只是笑笑,然后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把东西拿走,但这渐渐也不管用了,他发现我把东西拿走了就会开始哭。这可怎么办?是要变熊孩子啊!
正挠头的时候,发现了社区里组织的“父母班”。总共四节课,都在晚上孩子睡觉后进行,还挺新鲜。当父母也要进修啊!于是我背上书包重返课堂,跟着一群年轻的英国父母一起学习、讨论教育孩子的艺术与方法,对英国人的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
对于想买这买那的熊孩子,父母可以这么做:
一、定规矩。买与不买,你自己确定吗?
让不让孩子买东西,有四种情况:
1、完全不让孩子买
2、放手让孩子随便买
3、能不能买、什么能买,一切都不确定
4、孩子知道自己能买什么不能买什么
第1种情况,规矩过于严格,什么都不让孩子买,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配不上好东西,可以说是没有策略的穷养。
第2种情况,什么都能买。花钱事小,但却有可能培养出唯我独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熊孩子。
第3种情况,是孩子不确定规矩的界限,便会不断试探。
第4种情况当然最理想,孩子知道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家长孩子都舒心。
我自己以及周围很多家长大概都属于第3种情况:规矩定得不明确。没有定规矩的结果,不仅是孩子不知道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连我们自己也会拿不定主意——买不买好像都行嘛。
饮料还是不喝的好,“不许买饮料!”,然而孩子纠缠几下之后我们就心软/烦躁/喝一瓶也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就松口了,“好吧好吧,仅此一回,下次不许买了啊!”
像这样,如果当父母的都没有明确的界限,那么孩子发现自己撒个泼打个滚就能动摇父母,自然会养成不给买就耍赖的习惯。
定规矩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们知道界限,更重要的,是让当父母的自己明确,今天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能买几样?开始逛街前就应该跟孩子约法三章。
二、违反规则怎么办?
定好规矩后,就应该严格执行,因为一旦松口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一点上我很赞同英国父母的做法,坚持规则,并对想违反规矩的孩子冷处理,即不予理睬。
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听话,切记不能硬碰硬,打骂孩子只会带来反效果。孩子其实也像大人一样要面子,父母当着外人说教,他们只会心生抵触情绪。
不如就学学英国父母的做法,事前先定好规矩,如果孩子违反规则,甚至躺在地上耍赖,那就随他去躺,直到他自己起来为止。其间什么都不要说,孩子起来后也不要多说什么,给他一个拥抱,然后带他走开。过多的说教只会起到反效果。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于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家长就要花更多的耐心来纠正。坏毛病也是病,病去如抽丝,不要指望三年形成的坏习惯能用三天就纠正过来。
三、买与不买,机遇与挑战并存。
买与不买看似两难,但如果处理得当,反而能有意外收获。
比如可以在购物的时候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规则意识、取舍和比较的本领。具体怎么做?
根据家庭消费情况及孩子的年龄可以制定消费限额。如果孩子还小,没有金额概念,那么可以定数量。
例如每次进超市前,规定好只能买一样东西。如果孩子想要两样东西,他就会去比较、做出取舍,这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自己需要什么,哪个比较好。等孩子大一些后,可以约定每次去超市只能花20块钱,那么他就会自己去看价格,去计算,这个过程潜移默化让他练习了加减法。而如果孩子看中更贵的商品,可以让他学会攒钱,或是告诉他,这次买了下次就什么都不许买了,让他学会积累、透支和承诺。
公众号:安布Ambro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