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读书时,记忆最深的通常都是关于爱情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双方最后没有能在一起,天各一方两两相望的爱情。
我向来觉得七情六欲是人性的基础,所以归为凡人的我们难免不了在情路上视死如归,非尝一口爱情的滋味不可。
我用了整个青春喜欢的32号同学,现在再回想起来,我甚至于记不起他的音容笑貌,记不起自己究竟为什么喜欢他,我只记得那个时候懵懵懂懂的自己,怕他知道,又怕他不知道,更怕他知道了又装做不知道。它只是年少时的一段独白,就像一张白纸,永远都那么纯粹,开始故事的主角是他,而多年后真正的主角是我,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也只是一部分。
我的第一段感情,一个多月还没真正开始就夭折了的感情,曾经也欢喜过感动过哭过笑过,我以为我会永远铭记,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我早已经记不起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只有几句模糊的话语和我患得患失的状态,唯一清晰的就是,那个午后,坐在教室睡眼惺忪的我抬头就看到迎着光影出现的少年,画面很美,而他像光。
那些得不到的感情,也曾让我怀疑自己不配得到爱,它虽然没有给我带来可见的伤害,可它一度深深的伤害了我,让我怕结束而深深惧怕开始,更怕付出过还是失去,可是越是得不到越想拥有,于是怪圈的循环终究是得不到。
我曾经一遍一遍问自己,什么才是真爱?什么样的感情才足够白头偕老?你会不会不会遇见你喜欢也喜欢你的人,万一余生也就这样了,可怎么办?
可是还好,后来我活得很好,那些问题依旧没有答案,也不那么重要了。我也终于可以没心没肺以开玩笑的口吻讲述我曾经深深过不去的印在心底的痕迹,感情这种东西,就像奢侈品,有很好,没有也可以活下去。
就像后来,我也又遇见了很多好人。
而我很好。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读到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两代人的观念与冲突与隔阂,和终将面临的生死离别,我往往会难以抑制悲伤。
这一切大概因为,我早已能够接受爱情里的分别,却始终没有勇气面对后者。
我的父母日渐苍老,即使一年回一次家,我还是有这种强烈的感受。
挺直的背日渐佝偻,脸上的饱满日渐松垮,甚至于多划上了几道皱纹,头发更不用说,多了斑白点点。
父母那一代人,真的是在劳作中长大,也在劳作中成长直到老去。一生离不开庄稼与土地,可我还是有幸的上了学直到现在。
也是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意识到我内心是抗拒劳动的。从小就被教育劳动是光荣的,可是实质上好像没有一点正面作用,我和父母去做家政,就是替人家打扫新旧房屋,灰尘朴朴,东西杂乱,我无从下手,最主要的是不想动手。
想想读书是为了人生路好走一些,大人想让我们少吃些苦,可是不代表着从此不需要劳动,只要懒散闲慢的生活,是可以在谋生上少吃苦,少一份劳作,可是不能忘本。
所以我有幸我还有机会去劳动,不说我爱劳动,最起码从心理上我已不再抵抗。
但是,想要给父母晚年一个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始终是我的目标之一。
从小到大,在母爱这方面我感受得向来少,不是因为我母亲不爱我,她已经给了我所有她能给的物质条件,可是那个年纪的我,更需要的是陪我成长。比如小女孩需要的细小的关爱,温柔的鼓励以及真心的认可,哪怕是一个玩偶,一句夸奖,甚至于一次理解,都少之又少。
她对我做的,不比旁边的任何母亲差,甚至还要好,可是我还是觉得少了什么,只有当年的小女孩懂,而我早已过了那个年纪,那些东西现在没有多大的价值。
而我最幸运的就是,我有一个好父亲,那种无条件理解包容支持我的父亲,在他的熏陶陪伴下,无论发生什么,什么情况下,我知道他都会为我考虑,并支持着我的任何决定,所以我可以一腔孤勇的往前走,我有很多好的品质离不开他,从此生活也依旧是充满希望的。
我是他们的女儿,这是一个永恒的事实。
很庆幸,我是他们的女儿。
我有想让他们永远陪我的私心,也只有他们和家,让我发自内心的平和。
一生中,爱情来来去去,朋友聚聚散散,而父母永远是父母。
也确实多活些岁月,才能体会生命的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