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当评委,听了30多节微型课,烧脑,累。
第一天,感觉节奏很快。既要想好提问选手答辩的问题,也要挑出好课,写下每一节课的点评,还想给出每一节的修改意见……不得不全身心投入。
第一天的我,仿佛拿着一把锤子,每一节课都想敲一敲。
下午点评环节,常所长在最后发言中提出了六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他用提问来引发大家思考,取代直接给出建议。
这是我最大的学习。
常所长的方法既有高度,还能辐射到没一位老师、每一节课,简直高明到爆炸。
想起《循环提问》一书中的一句话,咨询师借助一些问话,委婉的把自己的建议镶嵌在问题里,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我学会了。
想起昨天的“魔力棒”,时光倒流,我会这样提问:
如果你向学生求助,这个魔力棒怎么用在课堂上效果更好,学生会给你哪些惊喜?
今天,再次坐在评委席上,我放过了自己,放下要敲打每一节课的念头,开始真正的学习和欣赏。
欣赏新手的勇气,欣赏新面孔散发出的魅力,欣赏每一股新鲜的气息,欣赏每一个创意……
在大家展示的过程中,我提炼了一些问题,来回顾和整理走过的路和思考。
我把我关于心理课的自我要求,思考、理念和关注点镶嵌在以下提问里。
1.支撑这节课的理论背景是什么?
2.这节课的主题,可以切分成哪些系列主题?
3.关于这个主题,学生的起点在哪里?他们的期待、想法和困惑?
4.别人是怎么设计的?
有哪些活动或素材可以备用?
5.怎么设计,适合我的风格?
如果只用一个素材或一个主题,怎么设计?
6.ppt上保留什么?
哪些内容、文字、图片要保留或删掉?
7.怎么提问更好?
关键性的问题,怎么推敲。
8.有哪些课堂生成?
我是怎么应对和跟进的,还可以怎么回应?
9.我的课后反思有哪些?
我的突破与成长,哪个点是我比较满意、骄傲、遗憾、不甘心的、可以改进的(标题、课前准备、过渡语的修改)?反观自身,关于这个课题的困境与思考?
10怎么了解真实的效果?
学生中有哪些真实的不同声音存在?
11.怎么给这节课划句号?
常所长希望每个人写一点东西,所以,替他问一个问题:
假如,你要给这次心理课比赛画个句号,你最想记录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