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个经验:越忙的时候越想追求自己的“梦想”,越想挤时间去读书,挤时间去学技能,等到闲下来的时候,却反而没了忙碌时的饥渴感。
为什么会这样?
忙碌的时候,会感到工作带来的劳累和无暇,在那一刻同时具备了干事的紧张感和忙碌的空虚感,所以渴望学习有意义的东西。
生活中过度忙碌的时间毕竟占少数,因此事实上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处于正常时间,既不过度紧张,也不空闲——学习与进步正是倚仗在这段时间里。
然而我们最难征服的也是这段时间,因为时间松散,反而不会学习,就算看书,也一会儿看看手机,一会儿吃点东西,轻松自在而又手忙脚乱。
以这几年的经验来看,这样多半是没什么效果的。
真正长知识的时间,是要战胜舒适的环境、手机、电脑、食物、疲惫、瞌睡等等诱惑后,专注而投入的时间。
成长与进步从来都不是顺便得来的,凡是抱着随便看看书,学点东西的心态,多年后我们的内在是没有什么进步的,只是更加泛泛而谈,更加浮躁而已。
为什么说得这么理直气壮,因为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进步。
想起来王路说过的一句话:写文章并不难,难的是沉住气,多修改几遍。是啊,难的是沉住气,静下来去写,静下来去做。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它把“知止”放在所有修行的第一项,曾今我一直以为“知止”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目的,然而知道自己的目的就能定下来了吗?不是,知道自己的目的和定下来没有一丁点儿关系,不信你试试。
况且人生的目的,哪能这么容易知道,即使一个人追寻几十年也不一定有答案。
然而可悲的是,不论是我还是各种教科书上,各种百度翻译上,对于“知止而后有定”的解释都是这样。
有幸看到张庆祥讲师的著作——《修行原理-‘大学’》,里面讲到,“知止”是停止妄念的意思,刻意的停止内心的贪嗔痴恶,只有这样才能定下来。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知止”真正的意思会被覆盖了,因为“停止妄念”很难啊,但是也很究竟,只是需要自己行动起来,这件事本身就很容易做到。
比如你现在思绪纷飞,如果你自己强迫你止住思绪静下来读书,其实当然可以做到的,只是立马要正面与自己的习气对抗的感觉很难受,然而这就是“修”身最简单而直接的办法——真修实干,立马动手。
反观另一种解释,每次自己心不定的时候,就会想我只是不清楚人生的目的罢了,只要我明了人生的意义,我就会静下来学习,于是马上开始动脑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样反复之后,最终没有任何结果与意义,但是却偷了懒,懒了与惰性正面对抗的行动。
进步与退步的沟壑正是这样越来越深的。
自我的修习不需要等,明白了立马就可以做。
成功是福德够了,智慧到了,不是工夫问题。
所以“知止”的功夫再到位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始知成长进步是没有捷径的,如果不能克服自己的习性,就只能助长自己的习性,所以成长要么更好,要么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