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到的对与父母的关系的一个形容词:相爱相杀。我觉得太对了。因为血脉相连,必定是爱的深切,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哪一方都是如此。但父母子女纵然是血脉相连,也仍然是不一样的个体,需要被以各自舒适的方式来对待。然而成年的父母在面对弱小的婴儿的时候大多数会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对待他们,却并不知道是否适合孩子们。当孩子逐渐长大,开始表达或者反抗,父母开始感到意外或无措。相爱相杀,但是疼痛,又无法逃离。
以上就是我的或者说是大多数中国孩子们与父母的关系的状态。庆幸的是在我35岁这年的春天终于可以来写这样一篇文章,来纪念与父母的和解的事实。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艰辛的,却也为自己的人生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时候父亲在乡政府上班,周末才有时间回来。母亲与爷爷操持家里的农活,奶奶做些家务。爷爷奶奶性格都很温和平淡,主要是母亲在张落。母亲娘家条件并不好,外婆早逝,外公外出修铁路,于是自己也没多大的母亲照顾着四个弟弟长大,但她生性好强,做事也麻利,嫁到父亲这边来也是一心要把日子过的红火起来。父亲家也是家境一般,只有父亲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姑姑,在那时候的眼光看来人丁不是很兴旺,负担会很重的。所以父亲和母亲结婚后就更加努力起来。
这个阶段我出现了,母亲吃的不是很好,顺带着我也瘦弱不堪,就那样有点恐惧的看着这个世界,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应付的来。其实那时候我需要更多的陪伴和保护,不过父母忙于为这个小家打基础,也没能关注到这一点。随着我的一点点长大,母亲的要求也一样一样的放在了我的身上,希望我成绩好,会做家务。但是没有表扬、没有鼓励,都是简单粗爆的说:你怎么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于是我的童年里只有 一个强势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
那个时候只想逃离,逃的越远越好。希望有一天可以赚到很多钱,给他们很多钱,让他们只剩下钱。
然而事与愿违,总是希望做到优秀,希望别人认可,哪怕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做,但越是这样,越没有做成什么事,也没有挣到很多钱。不过无意走上了心灵修行的道路,慢慢打开了这个心结。
那些年少时未被满足的需要总会跳出来让你做些莫名其妙的事,那些未曾面对的事也总会跳出来让你面对,直到你真的面对和放下。直到你自己抚慰好自己的伤痛,面对曾经逃避的恐惧,力量才会一丝丝的回来,让你成长。当你长大的时候再来客观的看父母所处的年代和环境的时候,再来看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你就会理解和释然了。
面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就是要面对一个事物引发的身心不舒服的感觉。有一段时间一直有坚持做一个练习,第一次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住在合租的房子,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塞满了我的东西,灯光昏黄,每次我想起当时的债务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恐惧,觉得那样的一个数字是我生命所不能承受的。当时我看了一本书叫《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就开始去做这个练习。我永远都记得第一次把自己的意识放到恐惧的中心的时候的感觉,我就像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漂浮着,被翻滚的海水拍打着,仿佛下一秒就要死掉要消失的感觉。那时我只想停下来,我不想要这样的感觉。但我已经下定决心要来面对了,就不断的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当我再坚持一会的时候那种能量就减弱了,当我再深呼吸的时候那能量开始流动,不再堵在我的胸口,已经消失不见了。当我再次去思考我的债务的时候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小了很多。于是就这样开始,看书、思考、练习,不断的找回力量,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中间还做了一次父母关系的疗愈。听的是音频,在老师的引导下做一次换位思考。做了一次对话,关于我想要的,和他们能给的。其实他们是爱我们的,就像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身体,他们也想给我们百分百的爱,但他们也有他们的局限。当我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我已泪流满面,不是因为不爱,而是他们也有苦衷。于是我开始真心的主动靠近他们而不再是保持礼貌和孝顺的距离。
与父母真正的和解是发生在去年的12月,我在几次系统的学习中找回了力量,觉得自己可以为别人做点什么,也开始去做的时候。跟父母近距离的接触的半个月里,才看到父母的脆弱和坚强、恐惧和勇敢。他们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有优点和缺点的普通人。是幼小的我们用一种祟拜的眼光看着他们,看着那个我们想要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超人,都知道,都可以,都能。当你发现与事实与期待不一样的时候就特别痛苦。其实有问题的是我们,不是他们,那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就是那样的脚踏实地、一蔬一饭、小心翼翼、认真的活着。露易丝.海说过父母都是自己选择的,他们身上有我们需要学习和超越的地方。我想要学习的就是这一份踏实吧,我要超越的也是这份踏实。脚踏实地的活着,然后勇敢的去追寻自己的热爱,去探索这美好的世界。
最后关于与父母的和解,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放下期待,做好自己,去爱你爱的人。好像也同样适用于亲密关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