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孩子的家长,经常会被孩子的各种想法和行为搅得十分烦恼,但其实在不觉中你的想法也在伤害着孩子。
孩子上学回来,父母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学了什么呀?都会不会呢?
孩子想要出去玩,父母第一想法是,你去和谁玩呀?别总和成绩不好的孩子凑在一起!
孩子想留长发,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还在上学留什么长头发,赶紧去剪了。
你觉得孩子还小还不懂事,这些都是为他“好”。但此时孩子的心情,或许就像许嵩的歌词中表达的一样,“什么都被管,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没力量推翻”,充满了无奈、孤独和愤怒。
孩子想和你说的,“我在学校认识了新朋友”、“我出去玩会很开心”、“我留长发是因为我开始认识到了“漂亮”,有了主见”,都在你的想法中被磨灭掉了。一个孩子的孤独是最容易被这个世界忽略的。
英国作家丽萨·汤普森的《欧文的雕像》中的欧文,一个内心敏感又细腻的孩子,每天都会去花园里看望士兵雕像,把它当作好朋友,心里话都会讲给它听。他会注意到妈妈的难过,注意到老师的鼓励,但他却依然不愿与他人说话,也没有人真的了解过他的想法。
在欧文拯救了即将被报废的士兵雕像后,他开始想办法带妈妈走出过去,跳出自己过去的世界,开始拯救自己的生活。这本书能让我们冷静下来,开始关注到孩子的孤独、恐惧和焦虑等情感,这些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应该被重视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分享书中的三个感悟,一起学习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
一、孩子的孤独最容易被世界忽略
孩子的孤独可能从来不会表现出来,看到的是他们开心地去上学,认真地在听课,但在阳光下的黑暗却已被遮挡,被世界所忽略。
欧文的梦想是想要做一个特技演员,这个梦想他只对石头士兵说过。在课上老师想要鼓励欧文回答问题,欧文心里已经有答案却迟迟不愿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当他面对石头士兵时,他为它表演了新学习的前滚翻,还给它讲解了动作要领。
每个孩子天生都不会是一座孤岛,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的想法。所以,会觉得孩子不愿意说话,会觉得他的行为与世界格格不入。
作为家长,面对孩子时要多付出一些耐心,去用心思考孩子的想法。或许孩子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就隐含着孩子真实的想法和目的。
二、孩子的每一次改变都是在拯救自己
孩子们经常会做出一些改变,有时会让人摸不到头脑,也可能会被家长说是三分钟热度。但是孩子的每一次改变,都是在试图拯救现在的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
欧文在面对老师的鼓励,和邀请他来做图书馆开馆典礼的诗歌朗诵时,拒绝了老师的邀请。因为他不想要当众去讲话。在他得知石头士兵即将被销毁时,他去给报社写了建议信。当听到典礼会有议员来参加时,他主动申请了开馆典礼的朗诵。
他说的磕磕绊绊,紧张到说不出话,但他还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结束后,欧文对石头士兵说,“你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此时,欧文想要拯救的不止是石头士兵,也是他自己。
后来,他又联系了曾经说会给他提出帮助的凯特阿姨,帮助妈妈走出丈夫去世的阴影。欧文的每一次改变,都是在告别过去的自己,拯救自己的生活。
作为家长,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想要变好变出色的心,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当你在面对孩子的改变时,如果做不到鼓励,至少不要说拉后腿的负面语言。
三、孩子的敏感和细心是大人所不及的
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一些事情他们不懂也不会放在心上。但孩子的敏感和细腻,往往是大人们达不到的高度。
欧文的爸爸在战争中去世了,妈妈在失去丈夫的打击中,开始变得沉默、郁郁寡欢。欧文还是一个在上小学的孩子,但是他可以很清楚妈妈的变化。
欧文能够感受到妈妈从一开始的难过,到后来悲伤逐渐影响到了生活。欧文会在上学可能迟到的情况下安慰妈妈,再仿佛没有事情发生过一般和老师解释,只是自己的闹钟没电了。
欧文在和石头士兵的交谈中,他会注意到士兵紧锁的眉头、额头上的皱纹以及他难过到快要哭出来的表情。
作为家长,不要只将孩子看作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很多人世间的各种情感,甚至比每个大人还要敏感。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要明确说清楚。
比如,在打针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会有一些疼,而不是采用欺骗孩子一点也不疼的方式;在你感到为难的时候,和孩子做好商量,而不是用批评孩子的方式维护自己的面子。
这本书站在的孩子的角度来讲述了整个故事,很难不佩服作者的同理心和洞察,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孩子的心理需要被感受和关注。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做到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感受到孩子的孤独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