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家前的感悟
家乡是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这辈子不知道要回多少趟才能停止心理那种因为回家前后产生的情感起伏,直至不会对“家乡”二个字产生任何挂念的想法,也不会在听到别人要回故乡时产生丝丝羡慕
从来没有细细的算过自己成年后在家的时间,大概算了下从2008年读大学到工作,自己9年的时间,在家的时间不会超过6个月,回家次数大概是20次
以前一个人时候是挤火车,现在成家后是自驾一家人来回奔波,都说老婆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但自己还是说服不了自己,毕竟还是有父母在家里,还有那些关于家乡的各种情景也在脑海里被唤起,特别是在五一,国庆这样的小长假里
其实也不是非得回老家,但越靠近长假,自己大脑不受控制一样,越能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回家,看望父母,联络下家乡朋友和同学的感情,让孩子和父母加深亲情,虽然有微信视频聊天工具可以使用,但是毕竟替代不了面对面真实的感官感受
总之回家前的那种心情都是冲动和激动的,也容易让我们产生冲动的行为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习惯可能自己都不容易发现,特别是成家之后,就是当我们成家后的回家都是一次提前的自我感动,想象着要给父母买什么东西,让父母怎样高兴,想象着父母对自己和后代的关爱
其实我也是如此
2,回家时的经历
经过8个多小时的煎熬,全程高速回到农村老家,心理的各种期盼其实并没有以那么浓烈的爱体现,自己和父母都没有,只有父母对孙子的一些比手机里真实的拥抱和关心,自己和父母一样脸上只表露出心理的微笑,然后就是很平常的一起吃饭,吃完饭父母也不会问什么问题,就像电话里一样随便聊几句,自己则出门窜下临近的亲戚家的门,也有亲戚来到自己家看下“打工者”,到了晚上一大家人看着电视,吃着水果瓜子看着电视
这个时候就开始觉得回家没有那种回家前的“刺激”感受了,甚至开始计算还有多少天就要上班了
回家就是这样过
每次回家好都是这样
当然,不是每个人的家都是如此平平淡淡,对于如自己家三代人这般的感情交流方式更是少见,以前觉得这应该是正常现象,特别是看到邻里几个亲戚家好像也是如此
好像大家都在压制自己的真实感情一样,生怕别人觉得自己“矫情”,其实自己也是如此,也不知道自己这样有多少年了,是不是从小就是这样,不知道如何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
最近看了吉布林的「不成熟的父母」一书,快速读了一遍后,解开了一个让自己纠结了5年心理疑问
自己一直想得到父母的认可,以前心情也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其实都是情感不成熟的父母造成的,但自己也不会责怪这样的父母
这次回家其实有个改变,就是让自己清醒了回家的目的
自己现在心中想象力下回家的各种经历场景,然后就是悄悄制定了几个目标
1,了解家里所有人的身体和经济情况,2,见几个关系好的高中同学,小聚一番,3,陪着老婆孩子,懒散的享受几天熟悉的农村老家生活,4,和父母自然相处几天,大家该干嘛就干嘛
没有意外,几个小目标自然而然就达成了
直到4号中秋之日吃完团圆中饭,离开家,家里都是一片和睦,可以说这次回家算是自己这么多年最和睦的一次
3,离家时的感受
回来路上想了很多未来的问题,孩子教育问题,工作固定问题,定居买房问题
思考来思考去,得到的答案就是回老家发展,回老家似乎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好像又觉得这是一种逃避,一种对现实的妥协做法,这么多年在外面工作,回家我又能做什么呢?
越想问题越多,也越容易被嘈闹的孩子打断,索性就不想了,这些问题都可以以一个问题得到答案——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
所有问题好像都有了答案
第一孩子和爱人现在最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陪伴和性格及兴趣培养
第二定居问题和工作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工作技能的提升和资源的积累,也就是挣钱和强化和扩展自己挣钱的技能和能力
然后就是制定一个时限表
时间过的真快,如果说以前要每年到元旦才制定年计划那就是一种习惯性的3分钟热情,现在回趟家体验到的其实还有很多,但都和一样东西离不开——钱
准确来讲就是要很多钱准备在那里,做到不被家庭意外和父母年老体弱所影响正常物质生活
再次想这个东西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有能力配得上拥有它和又能力不断的吸引其到来
中秋之旅,希望是一次人生转变之旅,一日一篇写作生活从今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