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文字来源于百度百科):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统计学家沃德教授遇到了一个意外的访客, 那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指挥官。他说:「沃德教授,每次飞行员出发去执行轰炸任务,我们最怕听到的回报是:『呼叫总部,我中弹了!』,请协助我们改善这个攸关飞行员生死的难题吧!」

沃德接下这个紧急研究案,他受委托分析德国地面炮火击中联军轰炸机的资料,并且以统计专业,建议机体装甲应该如何加强,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机会。但依照当时的航空技术,机体装甲只能局部加强,否则机体过重,会导致起飞困难及操控迟钝。沃德将联军轰炸机的弹着点资料,描绘成两张比较表,沃德的研究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位,而飞行员的座舱与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部位。沃德详尽的资料分析,令英国皇家空军十分满意。但在研究成果报告的会议上,却发生一场激辩。负责该项目的作战指挥官说:「沃德教授的研究清楚地显示,联军轰炸机的机翼,弹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机翼的装甲。」沃德客气但坚定地说:「将军,我尊敬你在飞行上的专业,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加强飞行员座舱与机尾发动机部位的装甲,因为那儿最少发现弹孔。」

在全场错愕怀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释说:「我所分析的样本中,只包含顺利返回基地的轰炸机。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 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而飞机很少发现弹着点的部位,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根本就无法返航。」指挥官反驳说:「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没有任何飞行经验,就敢做这么大胆的推论,就我个人而言,过去在执行任务时,也曾多次机翼中弹严重受创,要不是我飞行技术老到,运气也不错,早就机毁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强烈主张应该加强机翼的装甲。」这两种意见僵持不下,皇家空军部部长陷入苦思。他到底要相信这个作战经验丰富的飞将军, 还是要相信一个独排众议的统计学家?

由于战况紧急,无法做更进一步的研究,部长决定接受沃德的建议,立刻加强驾驶舱与机尾发动机的防御装甲。不久之后,联军轰炸机被击落的比例,果然显著降低。为了确认这个决策的正确性,一段时间后,英国军方动用了敌后工作人员,搜集了部份坠毁在德国境内的联军飞机残骸,他们中弹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预料,主要集中在驾驶舱与发动机的位置。

乍看之下,作战指挥官加强机翼装甲的决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弹着点的分布,是一种严重偏误的资料。

因为最关键的资料,其实是在被击落的飞机身上,但这些飞机却无法被观察到,因此,布满了弹痕的机翼,反而是飞机最强韧的部位。空军作战指挥官差点因为太重视「看得见」的弹痕,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个案例有两个特别值得警惕的地方:

第一, 搜集更多资料,并不会改善决策品质。由于弹痕资料的来源本身就有严重的偏误,努力搜集更多的资料,恐怕只会更加深原有的误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来提供专业意见,也不能改善决策品质,因为这些飞行员,正是产生偏误资料过程中的一环。他们都是安全回航的飞行员,虽然可能有机翼中弹的经验,但都不是驾驶舱或发动机中弹的「烈士」。

简单的说,当他们愈认真凝视那些「看得到」的弹痕,他们离真相就愈远。

信息界有所谓「Garbage In, Garbage Out」,前提(或假设)若是错误,再漂亮的统计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资料,也不能让后面的推论变得正确。

在管理实务与日常生活中,许多关键的资料,也像上述轰炸机的个案一样,会因为「失败」而观察不到。”

-------------------------------------------------

之所以要分享这个故事给大家,是因为某一天院长在讲座中提到了它,而它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从一个现象中可以获得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一点在本故事中得到非常形象的体现。硕士毕业前为了撰写论文,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其中就有“一种结果,发表的几篇文献结论完全相反”这种现象,但是把几篇文献翻来翻去,相反的结论却无论怎样也都能解释的通,于是我仰天长叹——看来文章结论这种东西,黑白两道都是可以写出来的。一个结果摆在那里,就看你怎么写。两种结论都非常有道理——当然,恐怕其中一方面经过认真考察会被证伪。

就本故事而言,我认为它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思路给我们,也就是:事实并不一定总是你所看到的那样,或许,本来它的前提就错了呢?换个角度看问题,揭开表象看本质,这应该是我们在医学学习所追求的逻辑思维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71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83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207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5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50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36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8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3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5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8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7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3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98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9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十年磨刀 有个心理学上的误区,让人前仆后继,坑害了许多人。 知识付费时代,有人靠贩卖知识赚钱了,于是一伙人冲进...
    十年磨刀阅读 6,060评论 0 3
  • 大部分人看到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恐怕是立即回忆起那个战斗机机身中弹概率研究的案例,以为本人要来煲这一锅老鸡汤。非也...
    佛系大叔范阅读 1,617评论 0 5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轰炸英国期间,为了提高轰炸机抗炮击的能力,德军工程师对成功返航轰炸机的中弹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Winsert阅读 841评论 0 2
  •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联军对德国展开了战略大轰炸。国防部找来飞机专家,要求研究战斗机受损情况,对飞机进行改进。 ...
    清風LVMMCC阅读 538评论 0 0
  • 前段时间画了一幅红梅。 梅有傲骨,这算是老生常谈了,但每次看到几缕梅花却总是想到梅妃。史书说她爱梅入骨,精通音律又...
    九问三声阅读 253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