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看到关于飞机安全性的讨论很火,自己知道飞机是安全的,虽然看到的事故死亡率也很高,想知道人们看待飞机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经他这么一讲,尽管之前我知道「飞机危险」是媒体偏向性报道造成的错觉,但看我朋友对飞机安全持怀疑态度,我开始想知道「一个现代人需要怎样理性看待飞机安全」。
近一两周,航空事故报道有点多,有的是有惊无险,有的却是机毁人亡,大概有这三起:
3月4日,国航一架从北京出发飞往洛杉矶的航班突发火警,导致飞机紧急备降俄罗斯,有惊无险。
3月7日,拉塔姆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当天起飞后,因引擎吸入飞鸟,而紧急迫降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机场,所有人员安然无恙。
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客机在飞往肯尼亚途中坠毁,机上搭乘149名乘客和8名机组成员,全部遇难。
粗看,感觉飞机事故不断,挺不安全,但细看结果,虽然发生事故,但如果应急得当,大概率还是安全的。这只是三起,我空闲时间查了点资料,了解更长的时间范围内,飞机是否足够安全。
一、报道的错觉
普通的路面交通事故,由于发生频繁,单次发生的人员伤亡较少,所以被新闻媒体关注的少。而且人一旦对某个新闻接触多了,也见怪不怪,对车祸新闻的敏感度会下降。
而飞机不同,偶尔发生,但是一发生坠机,往往会是灾难性的致命事件,所以一有飞机发生空难,全球的新闻媒体都会报道紧急新闻,于是有关空难的资讯、图像、遇难者家属的悲怆…… 都会鲜明地印刻到我们的脑海中。
之后,一旦我们提到空难,就会里面调用这些深刻的印象,我们自己就会有错觉:飞机更容易发生事故,飞机比较危险。
这其实是大脑一种常见的偏误,就是「可利用性法则」,我们大脑面对未知时,会下意识调用我们最鲜活的记忆,来帮助我们快速做判断。这是大脑的一条捷径,但是省了时间,却反而会让我们产生谬误。
没用数据说话,是不是有点大意?但其实数据里也可能存在偏误。
二、数据的偏误
如果查看维基百科,有这么一张图,比较不同的交通工具:
按照每人每公里出行的死亡率,坐飞机比坐火车还安全。这跟我们实际上的感觉,有点不一样。
这其实是1990 - 2000年英国统计全球的各种交通数据。但这里面可能存在统计上的偏误。
我们都知道航空交通,主要还是集中在发达国家,总体来说,对航空的管理都比较严格,比较少出现事故。相对来说,铁路客运主要存在于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印度的铁路占全世界的比例很大,死亡率又很高。
最终把数据混在一起统计,全球的民航安全数据好于铁路,很可能只是说明了发达国家公共交通安全水平高,未必说明民航本身比铁路安全。
地面交通发生事故,一般与行驶的距离有关,所以,它们的事故率是相对平均分布在整段旅途中。而航空发生问题,大部分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跟飞行距离的长短,没有多少关系。一般航空的单次行程远远高于铁路,最后导致按每人每公里为单位统计出来的事故率,航空的数字会比铁路更小。
所以,按照每人每公里为单位统计,本身就对航空比较有利。像上图,根据多个单位来衡量,会让结果显得更加客观。
其实,你还可以换一种视角,来看航空的风险。
我们从保险的视角,来看风险。这些是专门做风险生意的企业,看看他们的定价,也能推测出不同交通方式的风险差异。
例如,我们看新华人寿,同样的交通意外保险,保1天,保额40W,我们看看保费价格,保费越高,相对来说,意味着风险越大。它们认为飞机的保费1.15 > 轨道交通的0.86,至少在这保险看来,飞机的风险要大于轨道交通。
这里不是劝各位不坐飞机,而是说,我们见到「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这样的表述时,内心还是需要怀疑一下,很多统计背后稍不注意,还是会有各种思维偏误在里面。
最后提供几组数据,告诉你,飞机其实很安全。
根据2017年美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死亡概率,死于一场车辆交通事故的概率是 1/102,死于溺水的概率是1/1086,死于骑自行车的概率是1/4050,而死于一场航空事故中的概率才只有 1/205552。
加拿大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代表290家航空公司(占全球空中交通量的82%)。它表示,从2012年到2017年,平均每年有3730万次航班,平均每年有73次事故,其中只有11次事故会造成死亡,其中平均每年有315人因飞机失事而死亡。2017年比较特殊,只有19人死亡。
根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35万人。2018年,全球发生16起航空重大事故,一共造成555人死亡。这里也有混合多国交通数据的嫌疑。
为了排除国家因素的干扰,就看美国的情况,2018年美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4万人,而美国民航也发生9年来首次致死事故,造成1人死亡,7 人受轻伤。相对来说,航空还是大概率安全的交通方式。
三、心理的失控
尽管有数据支撑,航空的安全性,但作为乘客还是不放心,这个就涉及到心理因素。
人们对于飞机的恐惧,根本不在于单纯恐惧失事的概率,更重要是对「失控」的恐惧。在人的心理上,「可控性」意味着安全感。
你可以「控制」自己,远离危险的高压电、火焰、煤气罐等,一旦你顺利避开,你其实可以获得可控性的安慰。它给你的心理暗示,就是「我小心了,就会没事儿」。
而对于飞机,已经不是你小心,就好了,飞在几千米的高空,无论你如何小心,你的生命安全不完全由你说了算,而是寄托在机长、飞机质量和飞行条件。
所以,坐飞机,你没有安全感,很大程度就来自于你失去控制感。
但其实,你也不必过于担心,毕竟开飞机不是开玩笑的。一架飞机在投入运营前,都经过大量测试与验证。空难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个因素叠加,有时候真的只是运气不好。
4、怎么规避风险
如果你还不放心,我从不专业的角度,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给你三个建议:
1)选择较为发达的国家
经济较发达国家的民航安全记录,一般优于经济不发达国家,失事率一般低的多。因为维护航空安全其实是一项专业、昂贵的工作,需要高技术人才、高科技设备和长时间、持续的投入。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可以作为航空安全的后盾。
目前,美国FAA的禁飞国家,一共24个,你如果看到了最好也是少坐为妙。例如:阿富汗、安哥拉、刚过、赤道几内亚、伊朗、伊拉克、伊比亚、尼泊尔、北韩、苏丹……
2)选择靠谱的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不仅决定航班的服务质量,而且还影响航班的安全。据说川航,是唯一一个从开航到现在都保持安全飞行记录的大中型航空公司。
3)选择较大较新的机型
目前,从未发生过旅客死亡空难的机型很多,常见的包括A380、A350、A340、波音787、伊尔-86、伊尔-96等。
理论上来说,飞机越大,发动机、电传操作系统的冗余设计越大,也越能保证飞行安全,当然也会更烧钱,效率也会更低。有足够的冗余设计,意味着发动机,关掉2台都能飞。
坐车不坐老爷车,坐飞机也不坐老爷机。太老了,风险就会增加。在国内,国航平均机龄6.8年,东航南航6.4年,海航5.8年,很少有年龄大的老爷机型。
当然也不是新飞机,就一定好。波音737MAX就是个例外,半年2起空难,346人死亡,灾难也均发生在起飞爬升阶段。
最后的最后,只想告诉你,可以放心,自己平时坐飞机注意选择一下,其实也是很安全的,不必被报道过度惊吓。祝你下次飞行旅途愉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