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小伙伴刚看完柴静的《看见》,问我说,“你觉不觉得记者是个很神奇的职业呢?你看啊,虽然每天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他们必须得站在一个旁观人的角度,不掺杂个人的看法,去客观地向人们报道事实。” 记得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是在电视上的实时播报,还是网上的一条条新闻快报,我都觉得记者是绕着世界各地采访,迫不及待告诉所有人,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什么。在我脑海里,传递信息是记者的主要工作。
说起记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柴静的《穹顶之下》。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初中,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于是我又借此重新看了一遍。《穹顶之下》是柴静以记者的身份,探寻我国严重的雾霾背后,存在的环境保护,执法,能源结构等的一系列问题。回顾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场景,很多国内的卡车车企,大面积造假,挡风玻璃上贴着国四的环保标志。其实这些车却都只有国三的标准,没有任何符合标准的排放设施。如果柴静只说到这里,这些车企可能会遭到大家的各种指责。可是柴静想要了解其中的。她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的环保法里有写如何监管这些排放违规的车,但是执法主体却没有明确写出。柴静又问车企的老板为什么造假,老板回应道,如果不造假,我们就根本经营不下去。柴静在这件事的结尾说道,“不执法的结果就是逼别人作假。”
当柴静和环保部负责人前往抽查一家加油站,遭到了加油站老板的拒绝。老板坚持说环保部门没有权力抽查,无论环保人员怎么说,他都不肯同意。环保负责人拿他完全没办法,直到柴静问到老板,“我们是环保部,有这个义务去查你这儿的油,我们为什么不能查?” 老板的一句,“你有这义务,没这权力,”一语中的解开了柴静心中的疑惑。归根到底,这并不是老板的问题,是法律还不够完善的表现。柴静在这两幕中,完全推翻了我对记者的理解。在调查的过程中,柴静一直扮演的是一位仔细的倾听者,如果有疑惑的地方,一定仔细深究,直到完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了每位被采访过的人,她才允许自己把调查的结果以今天《穹顶之下》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我在学校校报工作,想让大家尽可能多的知道校园里正在发生的事。我想告诉大家,去更多地了解非洲裔人们的民族和音乐文化,去关注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去意识到小动物对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我一直觉得,新闻学是一个说的过程,只要有人听到,有人看到,有人响应,那任务就完成了,工作就结束了。当时是因为喜欢写作,我才加入了学校校报工作,可是我慢慢发现,最让我着迷的却是采访的过程。当自己投入到每次的采访过程中的时候,我发现倾听,才是最重要的。我听到,校友25年前为了梦想创立了非洲舞公司,我被她一直以来对非洲文化的热衷所折服;我听到,长期受到心理困扰的同学,在学校的批准下,因为有一只小猫的陪伴,克服了她内心的重重障碍;我还听到,小猫是她从马路中央捡回来的,小猫在生活上帮助了她不少,同时她也深信,小猫也因为她,再也不会流离失所。她和小猫,互相照顾,互相依靠。那天将近一小时的采访以后,她主动向我道谢,激动地跟我说,已经很久没有人这么认真听她讲了。这个场景一直印在我脑海里。她好像在跟我讲述,只有懂得去倾听,只有真正听懂、理解对方的心中所想,我们才具备,作为一位记者,把我们所听之事传递给大家的能力。
当然,不仅仅是记者,愿你我都有一双能听到美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