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玲
屏幕前的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是观课议课中的促进思想的发展观。
再胡总的带领下,我们在工作中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在一起,一字一句把这本书读完了,用时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摸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我结合我的体会,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享我的感受。人因思而变,教学洞察力,教学想象力。
首先,人因思而变。
我们为什么要思呢?法国的帕斯卡尔说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无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当中,思考从未停止过。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生都还未定型,这就使得我们的工作前景充满了复杂性和流变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是荒谬的。所以,教育过程更是离不开思考的。这就要求我要努力当一个智慧密集型老师,在质疑中改进,在体悟中创造,智慧地干活,而不是用蛮力。
那么我们应当思考什么呢?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的学习者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人看,所以我们思考的内容应当站在充实自己的角度上去思考,思考的内容要贴近自己的工作,贴近自己的实践,更要把“自己”纳入思考的范围,找到自己的在教学中的不足和亮点,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如何思想?陈大伟老师提出从这四个角度进行思考:经验之思,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类比之思。我们团队刚学习的时候,这一块其实是不太明白的,胡总带着我们读了又读,才慢慢清楚一些,今天我再翻开的时候发现,我是这样理解的,经验之思是让我们去对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行思考,比如我们发现每节课后有相应的练习这个行为,可以产生对本节课知识巩固和强化这个结果,相比起没有练习,有练习的教学效果更好,那么这个就是经验,我们去需要反思,怎样设计行为可以使得相应的效果更好,比如反思如何设计练习可以使得教学效果最好。反思之思,他的对象是对经验的反思过程,是不是每节课课后都要加相应的练习呢?很显然任何一个经验不会是通用的,因为真理再不同的情境下都会有有用、无用、荒谬三种结果,更何况是一种经验,所以我们要去思考,这样的经验再什么课程下用效果好,在什么课程下运用效果不好,何时应当对练习瘦身,但往往我们自己是看不全面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比如观课议课,让其他老师跟我们一起来研讨。教育哲学之思是我们要寻找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教书与育人并行,但是当前的形式太注重教书,过度的练习比如“考试”已经被妖魔化,他又可以帮我们反馈到经验之思、反思之思的内容是否合适,所以陈大伟老师说,教育哲学之思是我们找到统领各种经验和方法的帅。最后是类比之思,这个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揠苗助长南辕北辙等等,类比之思可以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要想获得以上思考的内容,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观课议课中要有洞察力和想象力。
首先是洞察力。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不是去看这节课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不要去评别人,而是把自己放进去,寻找对自己和他人有价值的思路和做法。就像孔子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事,再观察他如何去做,再观察他所做此事的心情如何,安或者不安。也就是让我们去洞察做事的整个过程,而洞察是离不开思考的。那么观课时我们当洞察什么呢?陈大伟老师说要洞察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洞察教学行为的追求和依据,我们设计一节课,课堂引入部分可以是小视频、热门新闻、故事、自然现象都可以,只要能达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究兴趣即可,不可东施效颦,把不合适的片段穿插入不合适的教学环节,我们要明白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其目地各不同,比如组织指引环节目的是揭示教学任务和目标,建立联系环节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去追求教学行为背后的追求与依据。
我们不难看出,培养教学洞察力就是培养我们再观课议课时要学会“入乎其内”。
再来看观课议课与教学想象力。
发挥教学想象力,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节课假如我来教,该怎么处理?而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想象力的驱动需要老师有责任心和使命感,需要有批判意识和解放精神,把自己放入课中,研究创新,并付诸实践!我们带着对教学的美好憧憬,不断修正,不断努力创新。通过观课议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不难看出,教学想象力是要我们学会出乎其外,不受现有教学的束缚是一种再现有基础上的创新与创造。
观课议课离不开思考,我们带着发展的眼光思考我们的成长,一切都只为一个目标---做更好的教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