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阶段尤其是初高中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阴影笼罩之下,“诗歌”似乎走着走着就大跌一跤,可是诗歌真正的效用并不在于登上考试试卷以及写了能得多少分,最近央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第三集【长大】带给我太多震撼,它的主题就是诗歌。
这个30分钟的短片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的主人公云南漭水中学的初一新生们。大部分新生缺失父母的陪伴,漭水中学的校长说,这里的孩子懂事早,就连爸妈离开他们,去遥远的地方打工,他们都不会哭,也不会闹。这样的孩子太安静了,就像后山里奔腾的瀑布,突然,就没有了声响。在这里,父母们为了生计离开大山,孩子们却用另外一种方式,回应着这片土地。校长说,哪有学校不想提高升学率的呢?考大学,不考诗歌,但是,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因此他在学校里推行诗歌教学,老师教学生人生中第一次写诗,让他们学着用写诗去表达自己的内心。
漭水镇是一座山水画般的城镇,透过记录片的镜头,每一帧都充满诗情画意。
12岁的施应锁家住漭水镇明华村水拉河,一家六口人,最贵的财产是山腰上的房子以及一头牛,小锁最好的朋友就是这头牛。而现在他要离开家去漭水镇上读初中,由于离家太远,他只能住校,集体生活对他来说毫无概念。
施应锁不爱说话,开学没几天,老师就带着他们上了一节特殊的课——诗歌户外采风。上课的地点在开阔的户外草地,老师教大家拿起一片叶子,卷成一个小孔,透过这个“镜头”观察这片天地并倾听自己心中最真实的声音,同时让大家写下自己的第一首小诗。
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的诗,因为童真和灵性,即便是第一首都如此扣人心弦。
小锁直到最后,也没能写下属于自己的诗。镜头一转,放学回家的小锁领着小牛出门,在熟悉无比的山水中,他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首诗:
闭上眼睛的时候
我看到了 绿色的风
它
抚绿了 山林树木
烫金了 我的小牛
亲吻了 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 阿爹的苞谷
但
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
告诉你
小锁并没有把自己的诗读给家长听。对于诗歌,这里的大人们,除了支持和反对,更多的,是无所谓。因为,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在外地打工,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而诗歌的表达或其他充满灵性的一切便是他们最好的寄托,他们的诗歌充满童真和淳朴,解锁着情感表达的密码。即便在旁人看来,他们是“留守儿童”,是“生活的弃儿”,可是拥有诗歌陪伴的他们却又是那么富足和充盈。
12岁的穆庆云,在和妈妈视频对话时,第一次念出了自己的诗歌: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
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诗中没出现过一个“想念”,却把对母亲的挂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视频结束的时候,穆庆云对远方的妈妈说希望每周能够给妈妈读一首她写的诗,羞于表达的小女孩拥有了诗歌这个承载想象的翅膀后似乎增添了许多勇气和力量,这也就是诗歌世界难得的馈赠。在节目中,我们欣赏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纯真童趣,还有一份份出乎意料的灵性。
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创始人康瑜认为,诗歌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诗歌不能让孩子们的家从深山搬到镇子上,也不能让他们的父母陪他们。但是诗歌是一个翻译器,当这些孩子有感情的时候,他们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老师希望外面的人也能够看到这群孩子的闪光点,不只是看到他们身上的负面标签,他们也有美好的地方。
是光诗歌公益组织除了给孩子们讲述与诗歌相关的知识外,还受校长的委托从北京请来了壁画艺术家,把孩子们的诗画到墙上去。虽然地处偏远,可是在精神教育上,这群孩子有幸成为最幸福的人!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病毒肆虐,邻邦第一时间进行抗疫物资援助,展示了人间大爱,在这其中有个细节感动了许多国人,也登上了热搜榜,那就是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的诗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些充满诗意的诗句穿越千年,依旧回声嘹亮。铿锵的音韵中,人们仿佛看到除夕冒雨出征的白衣战士的身影,看到一批又一批不计个人安危,奔赴疫情前线的“逆行天使”坚定的目光,同时也看到辽河积雪开始融化,富士山鲜花盛开,疫情散去,人间无恙,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
所以,你看,诗歌虽然改变不了命运,但或许它能够改变一个人,至少能寄托憧憬的模样,同时能够承载别样的情怀和信念,而那些怀抱憧憬和信念的少年就像诗歌里的天使一样,在丰盈的情绪里茁壮成长,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