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孩子们就像这含苞待放、五彩缤纷的花朵,满载希望,生机勃勃。
【写在前面】
爱孩子,从读懂孩子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很多行为总是令身边成人感到困惑。比如,非常的好动;总是吮吸手指;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各具特色”,其行为背后都是由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掌控的。为了顺应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成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必须能读懂孩子的行为及其心理。
本期主题:好动
小班幼儿相关特点:1.无意注意为主 2.直觉行动思维为主(行动受情绪支配) 3.缺乏自控能力 4.好奇心强 5. 认识依赖于行动
一、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我接触的都是2周岁多点的孩子,嘟嘟是班里最好动的小男孩,少不了让人提心吊胆。他总是喜欢随性扔掉两只鞋,直接站小椅子上,或踩着凳子双手够到窗台上去翻老师的东西,或趴在栏杆上。有一次,他就把放窗台上的磨砂玻璃杯推到地上砸碎了,幸运的是,嘟嘟既没伤到人也没伤到己,让我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_-||。
二、此好动非彼好动
晨间活动(做操、跳舞)时嘟嘟永远都是“像风一样的男孩”,满院子穿梭。当老师宣布回教室时,他玩的更嗨了,很难“降伏”。他的好动不仅让我这个“新手”手忙脚乱,其他老师也是无奈╮(╯_╰)╭的表情。可能常人会随口一句“这孩子有多动症吧”!但是,据我观察,嘟嘟只是好动而非患有多动症。正常孩子的好动,是精力充沛、身体健康的一种表现。
三、正常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
1.专注力不同
正常好动的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比如嘟嘟在看他喜欢的动画片时,专心致志。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是做不到的。(3-4岁儿童注意力通常是3-5分钟)
2.控制力不同
正常好动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是可以安静下来的,并且容易接受成人的管教,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易冲动,情绪很不稳定,且不受自我控制。
3.年龄不同
孩子好动一般在幼儿期,随年龄增长会逐渐减轻。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甚至在青少年期也多动,不会有明显改善。
所以,成人不能随便说孩子“你有多动症”,以免给孩子带来精神负担。
四、好动背后的心理
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一般会采取“孤立”政策,限制他的活动,比如站墙角,但往往起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什么呢?其实孩子的好动暗含着他的某种心理需求。我们要解决孩子的好动问题,必须先读懂他的需求。好动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点。
1.探索心理
正所谓,好奇、求知是孩子的天性。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幼儿永远是好奇的目光,所以常发出“我看看”的需求,而我们则表现得很不耐烦。事实上,孩子正通过动作,以他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了解周边环境的事物。(3-4岁儿童认知发展)
2.性格差异
人生而不同。有人生性活泼好动,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可能与母亲怀孕期间的活动有关)。好动行为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3.取悦心理
每个人都喜欢被表扬,孩子们更是如此。当孩子做某一行为受到他人表扬(尤其是“重要他人”)后,这种行为就会增加(即强化作用)。
4.补偿心理
父母忙于工作,很少陪孩子,当父母回家后,孩子便会想方设法去吸引她们的注意(寻求“积极关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又哭又闹(“缺失需要”)。
积极关注(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1.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只有当儿童做了父母和教师所期望 的事时才能得到关爱。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无论儿童做什么都应该获得全部的、 真正的爱。(我们应尽量为幼儿提供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提高幼儿自我接 受程度)
缺失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如金字塔 。 第一类:缺失需要。包含前四个层次的需要,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第二类:生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积极关注。
5.精力过剩
幼儿活动少,精力得不到释放。(活动是幼儿的“生理需要”)
五、对策
1.满足玩的需求
2.培养自控力
如角色游戏:扮演木头人、小警察等。
3.制定规则
备注:嘟嘟是个皮肤白白的可爱男孩,他让人头疼的一部分原因应该是来自成长环境。据嘟嘟奶奶说,嘟嘟的爸爸妈妈都是学土木工程的,在新疆那边工作,一年都回不来两次,所以嘟嘟一直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一辈人的教育观念和我们年轻人之间多少存在差异(尽管阿姨很前卫),而且爷爷奶奶少不了对孩子的溺爱……
鉴于开篇我提到“爱孩子,从读懂孩子开始”,推荐几部我看过的相关电影以缓解读者的文字倦怠*^_^*。希望你我能如电影中的主人公,做个解读孩子的用心人,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1.《地球上的星星》
2.《生活如此美好》
3.《放牛班的春天》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微光潋滟14231
2017.3.11
(不喜勿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