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样的文字,真实的文章才有可能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是优美的文章。借用高尔泰的序“我读《半生为人》,像是读一首长诗。幸福或者意义都只能在追求它的过程中得到。”徐晓的文字来源于对生活对自身经历的深刻感悟,在自己的遗憾和悔悟中感知时间,历史和人,感知生命,死亡和爱,能看到借助她的视角去尽力理解体会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
1.感觉,有时候,是比思想更深刻的思想。
2.我没有研究过一个人性格生成的过程,我不知道是顽强的性格必然要面对痛苦的挑战,还是痛苦造就了顽强的性格。如果是后者,那人应该把痛苦当成教科书,因为顽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虽然软弱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不可以被原谅。我也不真正懂得宗教,我说不清他承受的一切是上帝对他的恩宠还是惩罚。如果是前者,那每个人都应该从容的面对痛苦,也许上帝最终对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他绝不把你承受不了的东西强加给你。
3.你对我来说,是挖掘灵魂深处的启蒙者,在你之前我的精神生活不受任何人包括我自己的触动,甚至连窥视都没有,任何行为,都是出于一种本能,而且也从没产生过自己不理解自己,自己解释不了自己的矛盾。现在我时常惊奇地发现许多我自己有,以前却没有意识到的思想和情感,它使我产生了许多烦恼……为此我曾经怨恨我结识了你,但我已经上了“贼船”,只能这样,也许这总比麻木好的多。
4.一个正常人的意志力再强,也远远不及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无意识更有力量。意志是对恐惧而言,正常人对恐惧过于敏感,当你的思维能力足以判断你可能面对什么,失去什么,而那将要面对的正是你难以面对的,将要失去的正是你不忍割舍的,于是你有了真实的恐惧,你因此需要意志力来克服这种恐惧,而精神病患者之所以能够真正的无所畏惧,正是因为她根本不需要意志力。
5.不是每一个犯下错误的人都会产生内疚和歉意,不是所有的内疚和歉意都是由错误而产生。
6.我的困惑在于:人,究竟能在怎样的意义和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这一事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即使想明白了,我又能做什么呢?事实上谁也无力偿付别人付出的代价,无法分担别人所承受的不幸,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弃内疚和自责。
对给自己造成的后果负责任是一回事,对 给别人造成的后果负责任是另一回事;对 错的判断是一回事,好与坏的判断是另一 回事;在社会政治的层面上对别人有所交 代是一回事,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有所 交代是另一回事。那么,我们选择的依据 应该是前者还是后者呢?常常是,既不能 放弃前者,又无法回避后者,为此我们只 能处于两难。既然这不是是非问题,不是 道德问题,不是尊卑问题,甚至不是素质 和水平问题,那么如果谁肯于背负,能够 背负的话,一定不会是荣辱与得失,剩下 的仅仅是一份心愿而已。
7.对于你所为之内疚为之自责为之追悔的人 们,一份心愿固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对 于当事者来说,其意义就重要许多。至少, 他可以叫你记住:一个人,并不能因为承受 了足够多的苦难,就可以无视,藐视别人的 苦难。至少,它还可以让你记住,你没有资 格把你的所谓苦难经历当成个人的人生资 本,因为付代价的绝不只是你一个人,甚至 不只是你的亲朋好友,还有许多完全与你无 关的人。他们在这次劫难中受到的伤害有些 被我了解,那些可能我永远不会知道。
8.人生哪有不散的宴席,我因此而原谅自己的 粗疏,并且在这种不断的原谅下变得麻木不 仁。
9.软弱,大多是可以被原谅的,但用个别人的 行为为自己的软弱开脱,辩护,则是不可以 被原谅的;改变信念,是应该被理解的,但 因为自己的改变而对别人的坚守表示不屑, 这是不厚道的。对于那些自我标榜,并想从 自我标榜中获得功利的人,公众和舆论就有 权用他所标榜的东西去要求他,如果他为此 付出了代价,那也是他必须承受的,即使没 有得到预期的结果,也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10.但是,在忠诚与背叛成为日常生活中每个人 随时都要面临考验的社会里,对其中任何人 的不怀疑又是理性不允许的,我最终放弃了 怀疑,却并不是因为把握住了信任,而是因 为承受不了怀疑之重,怀疑之痛。那是一种 什么状态呢?既不能坚定的信任,也不能执 著地怀疑;信任唯恐危及到理想,怀疑唯恐 玷污了友谊,人与人,就这样在信任与怀疑 之间游走,那看起来无比重要无比宝贵的东 西,就这样无所依傍的被悬在了半空,成为 可有可无似有似无的抽象。但那时我并没有 意识到,放弃信任与放弃怀疑其实本质上是 一样的,那相当于放弃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