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讨厌娱乐综艺,但我痛恨一切拿孩子做文章的无良节目。
芒果台的《变形计》已经开播第七季了。
在给无数城市和农村的孩子,“互换”过人生之后,芒果台依旧保持着他们绝对白莲花的姿态。
信誓旦旦的告诉大众:《变形计》是他们唯一一个,不去考量收视率的节目。
这话,搁在十年前,我不仅深信不疑,还会流出两滴感动的泪水。
但现在,我只觉得伪善的面目,比作恶的样子,更让人厌恶。
在偏远山区勤劳勇敢,乖巧懂事的寒门子弟,和在大城市逍遥快活,堕落无知的富家少爷。
寒门子弟要么父母离异,要么双亲过世。
最好爷爷奶奶也卧病在床,家里三四个兄弟姐妹,每天天不亮就得劈材挑水,做好早饭。
总之,越苦越好,越苦越有拍摄素材。
而富家少爷了,一定是在学校调皮捣蛋,在家里为非作歹,对老师大呼小叫,对父母耀武扬威。
天天拿着父母的钱,跑出去找一群狐朋狗友醉生梦死,上演一出出“霸道少爷风流记”。
先不论这里面的真实性有多少,单就人设来说,一直把农村孩子设定为贫苦上进,城市孩子胡作非为。
这样一期又一期的反复宣传相对的人设,会给观众一种潜移默化的混淆视听,久而久之大家心里就会不自主的认为:
那些偏远农村的孩子,就是善良可爱,那些出身好,长大蜜罐里的孩子,就是有问题,就是不懂感恩,活脱脱白眼狼。
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于贫穷或富有的大环境,而不是归结于每个家庭的家庭教育。
但,事实真就如此?
不,绝对不是。
我见了很多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有礼貌有爱心,有理想有抱负。
我也见过不少农村的孩子,他们整天混日子,在家看不起年迈的爷爷奶奶。
芒果台用一边倒的做法,看似强调公平,实则却在不断的丑化固定群体。
之前就有老师在贴吧说,《变形计》为了拍摄的效果,为了制造话题和矛盾,特意让学生和老师对着来,在课堂上破坏纪律等。
这就有了后来所谓的前后对比,所谓得节目对人心灵的“洗礼”。
可这种“洗礼”真的有意义吗?教唆学生对抗老师,孩子对抗家长,并把这些“有意思”的画面记录下来,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样对三观还不健全的孩子,真的好吗?
相对于这种镜头下的作秀和虚伪,我更不能忍受的,是《变形计》里不止一次的对那些孩子,心理上的伤害。
7年前的农村孩子董建设,因为半个月的交换生活,很长时间内都适应不了在深山里,有着潮湿和霉味的家。
他吃不下曾经令他垂涎的红烧肉,听不惯带着乡音的普通话。
坐在矮小的课桌面前,想到的却是千里之外,那个明亮干净的课堂。
他开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开始想念那个带他去kfc,会带他去游乐园的“爸爸妈妈”。
他向父母抱怨哭诉,为什么他就得呆在这个看不到远方的穷山里。
他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他的父母凑足了路费,去城里找到了节目组,希望他们可以帮忙找到孩子。
那是深秋的晚上,11岁的董建设在路边瑟瑟发抖,节目组找到了他,他大哭。
他质问,原本我生活的很好,不知道城市是什么样子,你们为何偏偏要让我知道?
说真的,那句质问特别让人心酸,他才是个11岁的孩子。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搁在大人身上都得缓很久,何况是那样一个,承受力很弱的孩子?
他还并不懂得如何去面对这样的落差,也并不知道该怎样去正视自己的命运,他会失望,他会浮躁,他会受不了。
芒果台在追求震撼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这样的震撼,是否是一个十几岁孩子,能够承受的?
他们本可以一直忍受黑暗,如果他们不曾看见过阳光。
在那些农村孩子,努力重新适应生活的时候,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他们了,他们最后真的变成了节目里懂事听话的乖孩子了吗?
答案不用我多说,微博上有一票黄v认证,他们叫《变形计》某某期的主人公。
他们在微博玩的风生水起,经营粉丝,明码标价的打广告,为了“美”去整容,自称是某某娱乐公司的ceo。
《变形计》在某种程度上点燃了,他们想红想当明星的欲望,他们将自己变成赚钱的工具。
几乎是朝夕之间,在镜头下打架骂人的少年,只因为最后的几滴眼泪,几声悔过,就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大红人。
学校里都是羡慕他的同学,父母似乎也比以前更溺爱他们。
他们收获了自己的“全球粉丝后援”,有人开始在微博上嚷嚷着喜欢他们。
很难想象,在那样浮躁的环境下,十几岁孩子的是非观,会被扭曲成什么样子。
我不否认那段经历可能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不一样。
但那种不一样,在他们那个年纪,大部分人真的消化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