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近年来的争议有些大,它似乎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最大症结所在,也是被题海战术占满的高中高压生活的罪魁祸首。因为在好多教育资源丰富、已实行素质教育多年的发达地区来讲,高考对于他们而言早已没有他们的父辈当年那么沉重,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的更有效发展。
而发出讨伐声音的人群以这些年轻人的父辈,也就是早年受益于高考的“精英”居多。由于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的诉求已经上升到更人性化的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自我实现,所以面对当下比较“死板”的高考制度想当然地会有意见。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还有许多处在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还无法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有的甚至几代人都无法摆脱经济的窘境、文化的局限、教育的缺失。所以无论“精英”们对高考如何讨伐,每年的六月,高考大军还是会声势浩大的牵动无数绷紧的神经,那些“精英“”们也不例外。
面对当下阶层固化越来越明显的现实,尽管有人已经提出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观点,但那些努力的寒门子弟们以及中产阶级的子女们,仍然执着地试图在高考中“杀”出一条“康庄大道来”,以便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或者可以站在比父辈更高的地方,他们都渴望跳到更高的阶层或着在本阶层中站在更高的水平线上。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老少边穷地区还是经济教育发达地区,无论考生以及家长以何种心态和目的参与其中,高考无疑是把这种地域、文化上的先天差异缩到最小化的最公平的竞争方式。所以,能参加高考是寒门子弟的权利,也是非常珍贵的获得更好教育、打开眼界、自我实现可能的最有效的契机。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高考的特殊性,它既是国家人才的选拔,肯定有它的残酷性——不是人人都能进入高等学府(尽管现在的录取比例早已高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以注定会“几家欢喜几家忧”。为了能“少忧”,黄冈中学、衡水中学这样的“高考工厂”才会出现,不断刷新着体能、耐力、心理以及时间的极限。
就在前两天,一则新闻新鲜出炉:衡水中学分校在浙江某地挂牌,当地一官员称我们不需要!后面的帖子很有意思,有的直接指出:"这简直就是浙江教育的倒退!""我们不需要这种'高考工厂'、'名校加工厂'"......"这和浙江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相符,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破坏了浙江的教育环境"… …
看到这些闹哄哄的评论,我只想说,它水土服不服,等时间来检验吧,至于说影响教育环境,那更不必担心了,因为既然浙江对自己的教育如此有信心,那还怕这个“外来户”吗?
其实,林中白狼在他的《高考战斗手册》中已经对衡水中学做了调研和评价。高考是一场特殊的考试,所以必须用特殊的手段和方法,黄冈(早已在一片讨伐声中没落)和衡水中学只不过把这种“特殊”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而已,而这种特殊被许多人称为“豪无人性”。关于这一点,恐怕只有从衡水走出去的人,才有资格发言吧。还有一点,就像有人指出的,如果这些地区的学子不努力考出高分,就走不进更高的学府,享受不到更人性化的“素质教育”,长此以往,阶层固化会更明显、甚至更早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好多人经过了高考的“洗礼”,好不容易考入了大学,却在进入大学之后一下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变得精神涣散。有人把这归结为为了高考耗光了力量,所以在大学后再没有动力了,还指出这种现象在衡水这类贫困的高分学生中尤为突出。
这可能与他们的眼界的局限性有关也与他们接受的“应试教育”有关,因为高中三年只有一个短期目标,那就是高考拿高分,而对于人生规划或者长期目标没办法在密集的训练中被提到或者强化的。
但也不能否认,许多人在经过一段迷茫期后会清醒过来,惊醒地发现他们与接受“素质教育”的同龄人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他们为生存为尊严努力的时机才真正开始。所以更多的年轻人不断地刷知乎、啃“干货”文、不间断地阅读和总结,通过不同的途径解答着他们的疑问,缩小着自己的短板。而这些行为的原动力,仅仅来源于为了摆脱贫困、获得自由、不重复父辈的命运 ......而让这些原动力有着落的最有效途径只能是高考。
所以,寒门子弟们,你们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下把握这个机会努力拼一把。虽然我们都不能保证拼了就一定有你想要的结果,但不拼肯定没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