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长期主义这个词很火。
高瓴集团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一书中对“长期主义”做了精辟阐释:
把时间和信念投入能够长期产生价值的事情中,尽力学习最有效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遵循第一性原理,永远探求真理。
简单通俗地说,长期主义就是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
古今中外,功成名就者,无一不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他们从来不会沉迷于短暂的快乐,而是懂得持之以恒地提升自我。
村上春树连续35年早上4点半起床,晚上九点睡觉,雷打不动。
巴菲特80%的时间都在读书,平均一天要读500页,号称“移动的图书馆。”
钱钟书大学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
作家池莉三岁就开始读书,写出成名作《烦恼人生》的时候,已经有了30年的累积。
很多人以为,真正厉害的高手,都应该去做大事。
事实上,他们会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
坚持做让自己成长的事,坚持做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的事。
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方向,无论这个路程遇到多少低谷。
长期主义者,最终能够享受时间的福利,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
读书,无疑是对抗焦虑的最佳方式,也是一件可以带来长期价值的事情。
世人皆羡慕严歌苓的写作成绩,却不知道她背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她每天雷打不动伏案写作六七个小时。
在美国留学时,因为稿费收入有限,她就一边打工一边写作。
正因日复一日的坚持,她笔下诞生出30多部小说,斩获多项国际大奖。
读书不像玩手机,可以给我们带来即时的快感。
而是需要漫长的反馈周期,你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才能看到回报。
因此,很多人知道阅读的好处,但总是坚持不下去。
不能长期坚持一件事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而那些热爱读书的人,生活不会辜负他们。
如果你对未来感到焦虑,不妨现在开始做长期主义者,让时间给你带来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