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浏览朋友圈时看到一条消息,一张照片拍得是晚上10点的加油站里,排的很长的车龙,附了一句话“油又要涨价吗?这个点了居然这么多车出来加油。”我看了眼手机,确定了一下日期,8月15号。然后回复了他一条消息“每月5号、15号、25号都是中石化的会员优惠日,每升汽油便宜5毛钱,大哥不会一直都不知道吧?”。他回复我一个尴尬的表情“真不知道”。
优惠促销已经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其实,稍留心观察一下,我们的生活差不多被优惠促销绑架了。像288返利、优惠吧、零购官网、Travelzoo等优惠APP无处不在,为我们带来方便快捷又实惠的服务。宽带到期了,赶快查一下有没有优惠套餐;一直关注的课程20号之前交费可以优惠100元;欧洲旅行,暑假过后立马便宜了好几千,买车贷款有优惠,买房全款可以打折…..
进了商场,各种品牌的优惠促销已经成了惯例,每买一样东西之前必先问一句“有优惠吗?”有,买的心安理得,没有,就会悻悻然,总感觉原价买了东西的自己像傻瓜。由此滋生出一批最会和卖家讨价还价的人,甚至因此成为别人崇拜的资本。
当然来自优惠促销的吸引力都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或者说只有那些愿意花心思货比三家,寻找高性价比的买家才会关注。一些时间成本高的人,并不屑于关注这些小恩小惠。你让马云去排半个小时的队加油,只为了每升省5毛钱,他能干吗?
可是,生活的主体构成还是普通老百姓,愿意在生活中计较这些小利,所以商家的手段每次都没有什么标新立异,却都能赚的盆满钵满。顾客买了“便宜货”高兴,商家提高了营业额,高兴。这就使优惠促销得以销铺天盖地,风靡全社会的各个行业。不同的人士也抱着不同的心理加入了抢优惠品的大军。
我有一个同事,刚30岁出头,每次下了夜班后,不急着回家睡觉,第一时间赶到超市,排队买特价鸡蛋。据她自己说,有一次人多,排了将近两个小时。我问她能省多少钱,她说每斤便宜2毛,一人限买10斤。我无语到要崩溃,她一个月将近一万块钱的收入,为了省下这两块钱,与那些大叔大妈们一起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如果不是亲耳听闻,,打死我都不能相信。她却淡然,说反正鸡蛋是要买的。既然有优惠,错过了可惜。
我不能确定她算的是哪一方面的帐,省下两块钱,赚了个心里满足?反正她肯定是没算这两个小时的时间成本帐。如果她回到家里,或许已经补了昨晚夜班造成的睡眠不足,或者吃个精致的早点,窝在沙发里看了一段美文,或者能看完一部消遣的电影了。可是,她却选择排队买每斤便宜2毛钱的鸡蛋。或许只是买到了的那种感觉让她觉得舒心。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自我认可的世界里,没有人能够走进别人的心里,替别人安排生活。只要自己觉得好就是好的。
我大姐是属于那种品牌控的,她熟悉的牌子只要打折,那是必掏钱的,有的衣服商标还没来得及拆,女儿就已经穿着小了。她却总是振振有词:“这么便宜不买就吃亏啦”。所以先不管使用率有多少,买到才是赚到。前一段时间她又瞄上了唯品会,那种如遇知音的兴奋感啊,无以言说,一个月内将级别升至皇冠,最多一次,一天内收到了8件货。很多东西买回来就被搁置了,根本用不上,折合一下,哪有便宜能让你赚的。想起日本作家川真由美写的《极简生活》,保持极简生活的一条主要建议就是少购物,特别是要抵抗打折优惠的诱惑,拒绝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回家,浪费精力挑选、浪费金钱购买、浪费空间存放,哪一方面都不会有让你赚到的感觉。
买到了优惠就能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感?!
当然,这种买优惠的心理也不是不能理解,大部分人愿意凑热闹,并不一定是觉得省下的那几块钱有多重要,而是买了一种心情,一种心安理得,得了便宜似的满足。比如中石化会员日的优惠打折,为什么每次都能吸引那么多人,从早上开始直到半夜,排队的车络绎不绝。因为不管有没有优惠,油是必须要加的,加满一箱油算下来能省20多元钱,心里难道不会有赚到了的感觉吗?虽然这20元钱并不能改变生活的本质,可是,生活的小确幸不就是来自这一点一点的小满足吗?我的同事,月薪将近2万,有一次兴奋的跟我说“李姐,知道吗?我发现了一个买菜的好地方。只单说芸豆哈,比咱门口这个市场每斤能便宜3毛钱,还更新鲜。”我知道那个市场至少在两公里之外,他却能从中感受到便宜和质量好带给他的满足感。你能说这只是为了省几块钱的心理吗?
我们再看现在的支付宝红包,每次只能领到几毛钱,可是,凡是会用支付宝的人都乐此不疲,每次在买东西缴费的时候,都会想到那几毛钱的红包还没使用,然后毫不犹豫的选择用支付宝支付。
我曾经在去超市买东西结算的时候,被收银员友好的问道:“有支付宝吗?可以给你用红包结算的。”我说不太会用,小姑娘马上拿过我的手机告诉怎样扫描一下她提供的二维码,领到红包以后再用红包付款。结算完毕,心里很是受用,看着小姑娘又耐心的教后面上了岁数的阿姨使用支付宝,不仅在心里赞叹现在的服务真是贴心。后来科里的年轻同事教导我,你扫了她的二维码,领了她的红包,她能赚到一笔推荐款的,有时候比你的红包还多。
我不禁哑然,心理却并没有埋怨。正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我们才在生活中处处算计着过日子。而最理解我们这种感觉的就是各大商家,我们在他们的“贴心”服务中,才能找到做上帝的感觉,这当然首先得感谢我们的零售大鳄马云爸爸。
别人都身家过亿了,你还在盯着商品的优惠打折信息?
优惠促销能够得以经久不衰,正是切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就像那个经典的小孩买糖的故事一样,如果售货员先抓一大把,然后再把多出来的糖一颗一颗拿走,小孩子就会非常不高兴,觉得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了。可是,如果售货员先抓一小把,然后再将不足的份额一颗一颗加进去,小孩子就特别高兴,有一种额外多得了的满足感。其实这两种方法买的糖是一样多的,不同的是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的心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当然,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我想起《高维度思考法》里死守存量的蚂蚁,可以说生活中大约90%的人都是“蚂蚁型思维”。靠辛勤劳动一点一点积聚起财富,然后恪守着固有的思维,固有的资产、固有的成就,希望靠“存量”的增大,带来资产的稳定增长,在自己的平面王国里做那个心安理得的幸福的人。
可是,一贯被标榜成“游手好闲、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梦想家”蝈蝈,却刷“流量”刷的飞快,快速适应新事物,快速开发新思路。蚂蚁们还在吭哧吭哧的守家业,笨拙的捣鼓智能手机,蝈蝈们已经轻松跨入互联网,做“网红”,做“大V”,做“电商”,90后年收入几百万的比比皆是。
社会是由不同层别的人组成的,蚂蚁不能理解蝈蝈的“上蹿下跳”“标新立异”,蝈蝈也不能理解蚂蚁的“墨守成规”“条条框框”。就像有人看不惯专门在优惠促销里来来往往的“小市民”,也有人看不惯天天折腾着搞创新、搞改变的“牛逼人”。他们都在自己认可的,或者够得着的生活圈子里各尽其才,各享其乐,这正是一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实,实现财务自由一直都是一种全民性的向往。说白了,如果看到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东西,不用在意价钱,不用小心翼翼的询问能否打折,能够彻底摆脱那种算计着花钱的拘束,谁还会去斤斤计较什么优惠打折,买你喜欢的就好,这种财务自由谁不向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我们的消费也会越来越明朗化,价格公道,没有猫腻,品质良好,没有欺诈,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消费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