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三则。
1、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傅佩荣原文
子张请教:“未来十代的制度现在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制,所废除的与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袭殷朝的礼制,所废除的与增加的,可以知道。以后若有接续周朝的国家,就算历经百代也可以知道它的礼制。”
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这么年轻的学生,提这么大的问题,实在是很有气魄。孔子不喜欢算命,不预测未来。他只是告诉学生从过去可以推知未来,即所谓“鉴往知来”。
傅佩荣:礼应视人性情情感需求而调整
孔子认为礼是客观的制度,制度一定要视人的情感需求而做相应的调整。人的情感需求在每个时代的表达方式都可能不同,像中国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是谓“丁忧”。而现在如果三年不做事,就很难生活下去。儒家认为变化的形式中,有着不变的情感,孝顺是由内而发的。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对于判断未来社会的形势,孔子提供了一个基本逻辑,认为虽然朝代更迭,但“礼”是大体不变的。通过过去的经验,可以得出今后社会的走向。孔子的这个逻辑是非常合理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判断未来的一种普遍逻辑推演方式。
但是否就是完全正确的呢?“百世可知也”,但近代中国的剧烈变革,应该是在意料之外吧。到现在,夏商周已经变成遥远而史实大多散佚的故事,其“礼”的精神,已经离我们太遥远!
4、弘丹学习心得
本章,孔子主要回答的是礼制的变迁和鉴往知来。
傅佩荣先生解释道:孔子认为礼是客观的制度,制度一定要视人的情感需求而做相应的调整。这一点对于现代还是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常常会陷入制度的惯性中不可自拔,最后被制度约束。
这一点,也很难做到,礼制和社会制度往往是反应比较迟钝,而且发展不平衡的。有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就会受到社会的指责或者被“道德绑架”,因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以前的“男尊女卑”逐渐被“男女平等”取代,但是,这个历程是艰辛的,而且直到现在,“男女平等”也还没有完全做到。
关于“鉴往知来”需要辩证的看待。我们的确需要读史来了解历史的变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非常之快,“用过去的经验,指导现在的自己,去走向未来”将是相当为危险的。我们需要:更新思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能力、更新方法、更新心态、更新习性,一个词:与时俱进。我们有时候需要用颠覆的思想。
但这个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比如,诚信,善良等等。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也需要找到这个不变的“宗”,不至于被变化弄得眼花缭乱,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三则的理解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古人一世有指三十年的,这样十世就是三百年。当然也有种说法指王朝换代为一世。子张问:“十世后的事情,可以预知吗?”也就是问三百年以后的事情可不可以算出来。孔子说:“商代的制度主要是继承了夏代的礼,去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现在都有记录,可以通过考据来了解。周代的制度又是继承于商代,去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同样可以通过考据来了解。其实每一代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继承前代的精华,这样算来只要能够抓住礼制的核心,那继承周代的王朝,即使百代以后的制度也是可以预知的。
子张的这个问题牵涉到算命了。本来他也许只是问能否预测未来,而孔子的回答更像是现在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这段话里,孔子历数了夏商周三代的继承关系,重点强调的是一个“礼”字,也就是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大方向上。掌握了历史演变中这种种重要事项以及其驱动其内在演变的核心力量,那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就可以掌握,人类未来的发展进程自然也可以掌握了。
所以在讨论预测未来方面,孔子并没有去关注在细节上是否可预测,那个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太多。孔子的关注点在于历史的进程、大势。所以孔子“好古敏以求之”,学习古代并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通过古代的经验来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这其实也是我们的唯物史观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掌握了历史大势,那不管我们身边的具体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自身,确保我们获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