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在读《目标感》这本书,感受到一个人有目标也是心理学,作者却大有来头,叫威廉·戴蒙。威廉·戴蒙是什么人?我手里拿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就是他写的书,而且这两本大部头的书还只是《儿童心理学手册》的四分之一,可想而知这套手册的体量多么巨大。这套书引入中国以后,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提名。
威廉·戴蒙是一个非常权威的儿童心理学专家,他同时也研究发展心理学。目标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作者的话讲,就是一种“漂泊感”。什么叫“漂泊感”?就是无所事事,觉得干什么都没劲,用我们普通人的话来讲就是空虚。
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感受到生活的无趣。到了时间点,你需要他工作,他就去工作;需要他考研,他就去考研;需要他找到一份工作,他也会好好干,但问题是他觉得没意思,做什么事都没劲,甚至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也不想生孩子,不断往后拖延。在八九十年代,年轻人二十五六岁就已经当上爸爸了。但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不断地把成熟时间往后拖延,这个现象叫作“延迟承诺”。
有目标非常重要,想想我走过来的这几十年,这有两件事情有目标,一是: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想看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力怎么样,我就给了自己两年时间,做到了公司第二把手的位置上,马上辞职去了上市公司。我定下的目标,实现了。自己还是挺欣慰和高兴。二是:准备要孩子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用心培养孩子,在20年来,尽管有很多无助和有自己的无奈的改变,自己目前也做到了,还是比较欣慰。
当然有目标是好事,自己按照目标去前行,想想现在的自己,要找到一个准确地目标去前行才可以,当然励志很重要,有目标更加重要。
那么目标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目标感》作者在书中这样说:“‘人生目标’就是‘终极关切’。它是‘为什么’问题的最终答案:‘为什么你在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它跟你有关?’‘为什么它很重要?’人生目标是短期目标和驱使大多数日常行为的动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根源。”如果你希望自己活得有劲、有韧性、有活力,那就不能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物质层面的目标。”
或者等你实现了目标以后,你会发现房子没有给你带来预期的幸福感。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更宏大的目标,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漂泊感的问题。是滴,我真的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