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老妈聊起那些她忘不了的村宴,其中最让她念念不忘的,是每年农历八月初一的“开路节”。
以前的农村,无论是去田间地头干农活,还是到山上放牛砍柴,还是去河边打水洗涮,走的大都是泥土道路,即便有一部分是石子路,也是每年被山洪冲毁、被耕牛踩坏不少,公社和村里财政吃紧,公家根本拿不出钱来修路。
于是民间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在每年的八月初一,每家出一个劳动力,把村里的道路修整一下。男劳力负责搬运来石头,填补被冲断的道路和塌方的路基,女劳力就负责把长满小路上的草铲干净。
“为什么要把草铲干净呢?走在草地上软软的多舒服啊!”我很好奇。妈妈解释道:那时候田里山上的蛇很多,常常躲在草丛里乘凉,人经过打扰了它,会两败俱伤。原来如此!以前的人早就有了朴素的动物保护意识了。
修完了路,后面紧跟着就是一顿大餐呢!不是说村里公账上没钱吗?原来,勤劳纯朴的乡民们,早早就安排好了热热闹闹的“开路饭”大餐了!
首先,可以出面招待修路队员的家庭可是要经过“资格审查”的,必需是去年八月初一后到当年八月初一止,家里娶了新媳妇或是有新生宝宝的,民间所谓的“添丁”家庭。村里的总管事会提前几天,把参加修路的队员人数和“添丁”家庭做好筹算,并一一通知到位。
被安排做“开路饭”的家庭,高高兴兴地开始准备,有的趁着方便,把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请来聚一聚,那热闹劲儿,不亚于办个结婚典礼。
宴席的水准,可不能含糊,因为各家各户的“添丁”家庭暗暗卯着劲比赛着呢,都怕自己怠慢了客人。杀鸡宰鹅是少不了的,红烧猪蹄也是必备菜,讲排场讲客气的,还请来专门的厨师掌勺。
大家伙最喜欢的,当然是自家糯米打的麻糍了。雪白的热腾腾的糯米饭倒入石臼,两个壮小伙配合默契,一个抡木锤,一个快速翻转糯米饭团,不一会儿,大家齐上手,把大个糯米团揪成小小的麻糍,滚上喷香的豆粉或是芝麻糖粉,端上桌,齐活!
因为总有好几家同时请客,准备宴席的时候满村就都是欢声笑语。修路队员们忙完了,便和远道而来的亲友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男女老少喜气洋洋。
农历八月正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到处都呈现一片丰收的希望,是人们喜迎金秋的好时节。在这个时候,组织村民们去修好乡间道路,不仅为将要运送秋收作物做准备,也是一个集体聚餐,“贴秋膘”,增进乡亲们感情的好机会。
听了妈妈介绍,我真的是好向往参加“开路节”啊!“现在都是村村修通水泥路,而且政府也不缺钱了,哪里需要村民们去抬石头去铲草哦。”妈妈笑了起来。“不过,”顿了顿,她又说:“做开路饭的风俗倒是保持下来了,不过已经是一种纯粹的宴请了,亲朋好友趁机聚一聚”。
富有人情味的“开路节”,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吃顿饭,代表的是乡亲们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众事务的自觉性,也有着浓浓的亲情,通过这种活动,父老乡亲们更加团结互助,关系更加亲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