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灵鸡汤”这个词,变成了流行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词,又出现了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我一直都对“心灵鸡汤”的意义所在很好奇,尤其是前段时间著名微信公众号“咪蒙”被封杀,把鸡汤这个话题又引回到了大众的视线。
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特地请教了度娘关于“鸡汤”,我输入词条:鸡汤是什么,很显然,度娘懂我的意思,它的回答是: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情感的话语,balabala”,一大堆,我也记不住,但是,最后有一句倒看起来很有意思,“2014年网络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用来反讽内容陈词滥调,过于功利或空乏,令人麻木的文章”。大概所有跟得上互联网时代节奏的人都知道,最初的“心灵鸡汤”到现在似乎已经变了味道,我很好奇这种改变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我没有深入探究过,我想我也并不是那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但是,单从度娘最后补充的解释来看,我们也应该可以看出一些东西。
那就先从“咪蒙”账号被封杀说起,对于这个的舆论评价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我只想说一说与我所想说的有关联的点:好鸡汤与毒鸡汤。“咪蒙”引火烧身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发布毒鸡汤,言语低俗刻薄,触及了大众读者的阅读底线。所以,只能说,所谓毒鸡汤已经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了,这显然不是我想讨论的内容,那么我说的鸡汤,就应该仅仅是指那些所谓的“好鸡汤”。我注意到了度娘给的解释,很明显,2014年的那场“反鸡汤”风暴,反的恰恰就是“好鸡汤”,可能在那之前,还没有“毒鸡汤”这个概念。
大众对于鸡汤态度的转变,确实也是颇为神奇,当然,在我自己身上也有体现。
之前突然有一天,我想把我从图书馆里借的几本书都还回去,我也真的那么做了,别问我为什么,就是突然反感了,我发现我看的所有书里面,绝大多数都类似于心灵鸡汤似的文字。在那个阶段,每次我去图书馆,或者去书店,我都会倾向于那种“充满知识与情感话语”的书,我甚至发现,我平时在网上浏览的也都基本上是这一类的文章。的确,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文字有太多的鸡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鸡汤泛滥的时代,美学中有“审美疲劳”这样的概念,那么是不是人们对文字也存在“视觉疲劳”呢?在最开始,当然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是在2014年那场网络风波之前,大众对鸡汤文的价值还是十分认可的,我想我也应该是那个时间段的人,但是后来,网上炸锅了,而恰恰在这之后,我也突然开始反感“鸡汤”。不是我跟风随大流,我之前并没有关注到网络上的这些变化,而我的改变以及我对此的思考仅仅是源于我几乎在突然之间把我手头的所有鸡汤文都扔到了一边。
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当然也不是其他某些个体的问题,而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之前身为鸡汤文的铁杆粉丝,我觉得那些作者们都很牛掰,他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所感所想,他们也都说得有条有理让我心生膜拜之情,每每读完那些文字优美蕴含着各种道理的并且在推送开头还标记着“荐读”或者是“深度好文”的文章,我都会发出一番感慨,然后感觉自己的精神境界又上升了好几个层次。我的朋友们也都说他们对于鸡汤文有过这样和我类似的感觉,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似乎不是鸡汤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再换一种说法,是这个时代的问题。什么时代——快节奏的现代化时代。回过头来说我,在我一本一本、一篇一篇读完了鸡汤并且自认为获得了很大精神升华之后,我发现,当我真正要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的时候,那些鸡汤是派不上什么用场的。可能显得功力了,但这是事实,那些资深大V们的标签是情感专家,是职场达人,凭借各类鸡汤受到大量的关注,确实很成功。但于我个人而言,我突然发现即使我面对的是一篇看起来非常棒的鸡汤文,我也不会像之前那么感冒了。我们慢慢都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了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这个时候,别人写的东西,尤其是别人分享的情感,就变成了说教式的强行灌输,起不到思想启迪的作用,在这么说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大碗大碗的鸡汤,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很多鸡汤,鸡汤在每个人的心里和脑袋里,而且独一无二。
我可以理解为我比之前成熟了,不再需要靠汲取鸡汤文的营养来生活了。想起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随意投在了《思想·》专栏,后来被拒了,我的那篇题目就叫做《给自己的鸡汤》。后来我翻专栏简介的时候我才发现,人家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要鸡汤似的大道理”,我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我的那篇处女座在投稿三十秒之内就被据了,大概人家只看了一眼题目就果断否决了。我随意浏览了专栏里的几篇文章,写的真的好,有思想,有深度,有力度,但是即使这样我可能还是会称那些文章为“进阶的鸡汤”,进阶与不进阶之间,其实区别很大。我想之前网上的风波也是更多地针对那些未进阶的鸡汤文,毕竟,充斥在我们周边的鸡汤,更多是空洞肤浅的,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