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们聊天,聊到「怀才不遇」这个问题的时候,好友说:
「20、30年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倒是还有所谓的「怀才不遇」,如今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怀才不遇根本就是伪命题。」
对此观点,我表示深深的赞同。
现在网络的迅速发展极大降低了普通人的成名门槛,不像我们父母那一辈,只要一个人真的有才且懂得自我营销,机会其实一抓一大把。
在这样的一个好年代里,如果还有人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怀才不遇」,那我只能「呵呵」了。
但是,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感慨自己是「怀才不遇」!
有个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
「serena,我的理想是想做大中国剪纸文化。我的剪纸技艺很棒,但是现在我的收入很低,生活状况很不理想。
不是说只要有才华,就可以为人赏识,可我的伯乐为什么还不出现?我要怎么突破怀才不遇这个困境?」
我说:「要想过上你想要的生活,首先你一定要走出「才华陷阱」」
什么是「才华陷阱」?
「才华陷阱」指的是那些认为只要有才华就一定能够成功的那些人,但现实情况是,仅仅依靠才华,反而会降低成功的可能性。
以作家、画家这类职业人群为例。这类职业是人们公认的对才华要求极高的职业。
因此,人们往往认为一个作者能够成为一个知名作家,一定是因为其出色的写作才华;也认为一个普通画家成为知名画家,一定是因为其出色的画画天赋。
的确,想要成为一个行业里的佼佼者,才华必不可少。
但是,这也是最低的门槛。也就是说,有才华,也许仅仅只是意味着你获得了行业竞争的机会,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在行业拔得头筹,成为行业大拿。
正如《horse sense》的作者艾·里斯所说:
「要想成功,你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华,还需要人们的认可。」
如果你是作家,要想成为一个要写作吃饭的人,你就需要出版商和读者的认可;如果你是画家,你想成为通过画画养活自己,那你需要画廊、拍卖行、和知名评论人的认可。
如果没有这些人群的支持,你很有可能就会想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死后才获得社会的认同,生前过的穷困潦倒。
看到这,你也许会问,「那我岂不是要讨好读者、讨好出版商,那我还有什么创作的尊严可言?」
如果你这样想,你就陷入了「才华陷阱」的误区一:「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确,要想成为靠才华吃饭的人,你需要讨好一部分人,但是不是所有人你一样可以「站着,把钱给赚了」。
因为,你只需要讨好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人。
例如,你是一个有才华的画家,那么除了创作,你最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个认同你的画廊经纪,并竭力向他营销你自己的画作,让他相信你的会是下一个「曾梵志」。
这并不可耻,因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学过基本营销学的大学生都会告诉你:「产品的宣传和产品本身一样重要」
「才华陷阱」的误区二就是:只有坚持自己才能成功。
之前写过「努力陷阱」,提到过一味相信努力的人反而成功概率低。
因为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是目标导向型,即「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止我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普通人则是相信:「我之所以不成功,只是因为我不够努力,我要继续努力。」
同样的,一个有成功嗅觉的才华者,绝对不会满足于提升自己的技艺,他也会竭力让更多的人成为自己的「信徒」
如果你对你自己的作品和才华有信心,那为什么要羞于让世人知道你呢?
成功和坚持做自己并没有冲突,因为真正的大师一定不是自说自话的,他的作品一定是反映受众心声的,不会囿于自身狭隘的「艺术追求」。
以写作为例,传颂最广的作品一定都是能够反映大多数人心声的作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说过,自己的诗要老幼能懂,不懂就继续修改。
为什么连大家都能放下身段,修为远远不够的你却一定要端着架子不放?
很多人抨击咪蒙,说咪蒙low。但我不这么认为,尽管咪蒙文章浅显,但她文章的语感极好,读起来很让人舒服,也容易让读者有共鸣。这一点,一般作者如果没有像咪蒙那样又12年的南都从业经历,恐怕也是做不到的。
传统写作方式是背向读者的,作者想说什么读者就的看什么,但新媒体时代,作者必须根据读者的需求写作。两者没有高低之分,但是你也必须承认,古往今来,大师们都深谙为读者创作的原则。
误区三:有才华的人,一定都是敢于尝试新角色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一个真正有才华的演员一定敢于尝试新角色,所以很多演员拿了奥斯卡之后。媒体都爱问,你会尝试新戏路吗?
久而久之,演员们也认为要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演员,就一定需要尝试新戏路。
但事实真相是:「成功的不二法则就是坚持同一类角色」
不信你看那些超一线演员,戏路其实是很窄的。例如成龙就很少演爱情片,章子怡就很少演动作片,玛丽莲梦露也演不了高知女性,奥黛丽·赫本也演不了性感美女角色。
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想拔得头筹,那你也要学会专注自己的「人设」,让人们一说到这个行业第一反应就是你,比如说道新闻报道,第一反应就是白岩松,说到娱乐主持第一反应就是何炅汪涵。
想让人记住,不需要每本作品都是畅销书,也不需要每幅画作都是惊天之作,只要有一些代表作,其实就够人们对你印象深刻了。
现在行业和知识新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老大,这并不可耻,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靠才华吃饭,本身就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这个领域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他人认可的,也因此创作者在拥有话语权之前是非常被动的。
根据《horse sense》的观点,要想成为代表人物,我们最好有有不同寻常的认识标签和有份量奖项的证明。
例如我们一想到麦当娜就会想到她特立独行的表演风格,一想到李安就会想到他是第一位华人奥斯卡导演得主。
有了不同寻常的认识标签和极有分量的奖项,创作者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获得话语权。
总的来说,对于靠才华吃饭的人,我的建议是:
一定要学会借力,让别人相信自己。如果你不会借力,那请你接受成为「梵高」的可能性,这还得是你的确有无与伦比的才华的情况下。
如果你既没有才,又不懂的借力,等着你的只是默默无名一辈子的自嗨生活。
如果你想有才又成功,请你恰当分配创作和营销的比重。
才能的确重要,但是这个世界上比你有才的人也不在少数,学会为自己代言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既没有与野心匹配的才华,也没有与之匹配的头脑,所以往往在无情的岁月中被冲刷掉,碌碌无为的过一生。
才华的确重要,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说白了,你是否有才华和你是否懂得借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即使是再有才华的人,不懂得借力也很有可能落于失败的境地。
话都说到这,我想该懂的人应该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