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县令:心即理~无人不识王阳
01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一大批慕名而来的学子们,他们拜在王阳明门下,听王阳明传授心学。为此,当地的苗彝乡民帮助王阳明在龙岗山顶创建了龙岗书院。王阳明在龙岗书院里修身讲学,传播他的哲学思想,讲授“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新学说。
据史料记载,听王阳明讲心学的人,多时高达百余人,有姓名记载者28人,其中有一个叫汤伯元的人,后来中了进士,官至南京户外侍郎,后来还担任了潮州知府,巩昌知府等官职;还有一个叫詹良臣的,也中了进士,后来担任大理评事、大理寺副卿等职。
龙岗书院盛极一时,对推动和发展贵州乃至西南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王阳明来这里之前,这里的教育资源极差,几乎是没人能考上进士。王阳明来到贵州之后,将这片教育的荒漠,变为了绿洲。
02
在贵州的这段时间,王阳明一边工作,一边教学,一边读书种菜,不仅做出了一些政绩,还积攒了一些人脉。公元 1510年,王阳明在贵州当地官员的支持和推荐下,被朝廷任命为庐陵知县,结束了自己在贵州的贬官生涯。庐陵位于现在的江西吉安。在明代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由于教育资源不错,这里培养了大批名扬天下的人物。比较出名的有永乐帝时期的解缙以及后来“三杨”之一的杨士奇。也正由此,当地老百姓,特别喜欢告状,只要有了矛盾,就一定要见官司,如果对案件结果不满意,就一定要上诉到州府,打官司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就连外面的流浪汉,一言不合就要打官司。之前的知县就曾抱怨过,自己每天处理的公诉讼公文,都有一千多卷,多的简直让人欲哭无泪。在这种环境下,王阳明风尘仆仆地来到庐陵县,开始了他的知县生涯。不同于以往的知县,王阳明对当地老百姓的这种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既然这里的老百姓喜欢诉讼,就一定有他们的理由,问题应该出在官府身上。03
当地的老百姓听说来了一位新知县,马上就有“上访”的了。王阳明看着跪着的一群人,开始审理,原来,老百姓是请求王阳明,给他们减税的。王阳明经过多番查证,发现庐陵县的赋税确实过重,于是王阳明给收税的太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将庐陵县的赋税太高,请求上级说明赋税涨了三倍的原因,如果是朝廷规定的或者是州府规定的,都要把情况说清楚。他还说,最近庐陵县发生了瘟疫,如果赋税继续保持这样的高赋税,恐怕发生民变,到时候如果收不了场,大家都脱不了干系,担不起这个责任。
这位太监看到信,知道王阳明敢和刘瑾斗,他一个小小的税官,怎么是王阳明的对手,立马就将庐陵的赋税降到了原来的水平。这是王阳明到庐陵县办的第一件大事,降赋税这件事成功的安抚了当地的老百姓,让他们看到了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