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周五下班日,又坐上了号称途经北京最美风景线的电车103,站了1个小时后到家。恍恍惚惚换下高跟鞋,拿上水卡,下楼打水,关灯关门,那一霎那,我发现除了拿水卡和饮水桶,钥匙和手机都没带……不过卫生间的灯在我回来之前是开的啊,室友房间里好像透露了一点点的光,也许室友在家。打了水上来,敲了半天门没人应,还敲了邻居家的门都没人应,才知道我现在只能浪荡街头了。
我下了楼梯看到楼管阿姨,想问她接个电话打下,谁知阿姨说她没有电话,也许只是不想借我,又或许是真的没有(但这个时代没有手机的有工作的正常成年人几率为0.0000001%吧)。第二次是向乘坐电梯的一位女士借,看得出来她比较有防备心,我报号码她打电话,谁知道对方电话忙音。第三次是向一位男士借,还蛮热心的小伙儿,这次终于通了,不过室友现在工作忙得晚上九点回,好吧,这意味着我要在这炎热的夏季在外游荡一个半小时。
去哪儿好呢?Mcd和KFC虽然有空调但干坐着跟傻子一样好么,去找朋友最近的也得走上40分钟也不想打扰人家,还好附近有家书店,就去那打发时间吧。书店是个小门面,所有书籍10元/本,厚的薄的,大的小的,正版的盗版的都有,记得这书店两年前刚开业的时候还是卖9元/本,我买了整整一箱到现在还封存着……书店最近在推冯唐的书,一眼就看到淡绿色封皮的《三十六大》,还有红色书皮的《活着活着就老了》,褐色书皮的《北京,北京》,可惜没有看到《不二》。我挑了本《三十六大》,因为书薄觉得看完一个半小时差不多,就这样站着一直看。以前听一个朋友提起过他的《北京,北京》,还推荐我看,但我始终没看。这个朋友也是爱书之人,在上学那会儿他就读各种历史书籍和其他闲杂书籍,到现在他当公务员了,还是依旧坚持读很多“乱七八糟”的书,真是佩服又羡慕。既然现在有这样一个除了看书什么也不能做的机会,那就好好拜读下冯唐著作了。
看了书里对冯唐的简介,觉得也是一个奇特的人,原名张海鹏,1971年,北京人,协和医院博士毕业,美国MBA,麦肯锡合伙人,国有企业总裁,诗人,作家,撰稿人……高晓松说冯唐是他唯一一个主动约见的人,女性除外。我想冯唐同样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吧。《三十六大》算比较正常的一本书了,路金波说他写完这本书后也算得上青年导师了,看这本书想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有些地方描写比较大胆,有些地方看了会不由自主发笑,有些地方会引起共鸣甚至点燃我。封皮上写着“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儿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致女儿书》”,书签上写着“二是这个世界进步的动力,我们二过了,是你们二的时候了。——《不二》”,书中写道“酒肉要和朋友吃喝,独自酒肉非常悲催。朋友不在多,在久。“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如果你到了我这个年纪,有两三个男人能让你无由想念,两三个月一定要坐下来分饮两三瓶好酒,福德甚多。又大酒必伤,两害择其轻,宁可伤胃,不要伤肝。大酒过后,去吐——《三十六大》”。
不知不觉一本书就看完了,问下旁人才知道已经21:30了,我想室友应该回来了吧便往回走,谁知道绕了一圈回家,家门还是紧闭。下楼时又碰到楼管阿姨,她还记得我住的楼层,虽然说错了我住的房间号,但对于仅收过我一次楼道电费就记得我,实在难得,一下又觉得亲近不少,就无所谓她借不借我电话这事了。到道路边上又借路人手机打电话,这次是一个打着赤膊,手臂纹身,嘴叼香烟的男士,他毫不犹豫就把手机给我打了,真爷们!就喜欢这么爽快的!电话那头的人居然还没有坐上车,让我再一次相信了“男人靠得住,猪都会上树”的说法,估计我还得再等一个小时才能进屋,于是我又原路折回小书店。
这次看了一本哲学书,看完头几页实在看不下去了,冲着打发时间的目的还是看轻松点的书籍比较好,于是又拿起了《活着活着就老了》,没想到还没看完两章,书店就在关门了,我决定明天去把这本书买下来以答谢书店!果然当我再次回到家时,家里还是没人,估摸着有10点多了,想着再下楼转转,电梯刚到一楼就看到他回来了,真是生气,一看时间22:30,距离我到家已经过了3个半小时……不过很享受看书的时候,什么干扰也没有,就好像灵肉分开,身体在俗世灵魂在书中。
就像书名说的活着活着就老了,有的路是走着走着就顺了,有的事做着做着就懂了,而有的人是走着走着就散了,没什么是永远靠得住的,自己的小宇宙要足够强大才行。可是也要记住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要为本土应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