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就医经历中,大多医生听完对身体状态的描述后,都能准确的判断要进行什么检查,从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其实,整个过程也并不复杂,现代医学中有明确的诊断方法和技术,让医生高效的诊断疾病后,结合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积极对症下药,使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
诊断技术:
1、问诊和病史采集(医生:“身体哪里不舒服,何时开始有症状,以前有没有相关疾病?”)
一般情况、主诉(明显症状)、现病史(患病全过程)、既往史(相关疾病史)、个人史和家族史
2、体格检查(医生:“来,张开嘴巴,a~”)
视诊、触诊、叩诊(叩击部位音响特点)、听诊
注:这里是西医,与中医望、闻、问、切不同
3、实验诊断(医生:“去检查一下血常规和尿常规再回来。”)
实验诊断有五大类,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做其中的单项或者多项检查。
包括:血液学检验(如:血常规)、体液与排泄物检查(如:尿常规、粪便检测)、生化学检验(如: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与蛋白质或糖或脂肪代谢物相关的检查)、免疫学检验(如:肿 瘤标志物检测)、病原学检测(细菌、真菌指标检查)
4、医学影像检查(医生:“去拍张片看看~”)
很多人都分不清X射线、CT、核磁共振、超声检查的区别及是否对人体有害,四种影像检查的区别如下图所示。(原理中的比喻可以加强我们对其的理解~)
5、其他临床辅助检查(医生:“建议做个胃肠镜!”)
其中包括心电图检查、核医学检查、内镜检查等
心电图检查:心脏的心动周期产生电活动变化(直接诊断:心律失常、传导障碍,辅助诊断:房室肥大、心肌缺血、受损,不能判断:瓣膜活动、心音变化、心肌功能)
核医学检查(有放射性,非磁共振)
内镜检查(光学仪器):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检查,称胃镜检查),下消化道(结肠镜、小肠镜)
治疗方法:
当诊断疾病后医生会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四种方法。(可通过流程图做进一步了解)
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药物治疗,其中服用药物时要遵循遗嘱和药物说明书,不合理的用药会导致药源性疾病,包括甲型疾病(药物过量导致,发生率高、死亡率低)、乙型(药物过敏导致,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eg.青霉素)、长期用药致病型(可乐定—抗压药物—停用血压升高,西洋类 —镇静药物—停用焦虑)、药后效应型(性激素类-生殖毒性,免疫抑制剂-致癌、抗生素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感冒不能服用抗生素,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性疾病。
不明确如何用药时一定要询问医生,不要随意服药!